20分钟就能提升你的阅读能力
20分钟就能提升你的阅读能力
翻看完毕一本《高效阅读》,作者是日本的渡边康弘,书中介绍一种看起来神经兮兮的读书方法“共振阅读法”,号称20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对这个口号没感觉,但发现这种阅读方法中有些内容可以做些借鉴。有些建议非常适合想提升阅读能力的读者。
感觉到这种方法有些步骤跟影像阅读法类似,很怀疑这种方法的具体阅读效果。另外这种阅读方法对文学和专业类书籍效果会很差。
在阅读一本书时,参考这种方法只需要注意好三点就可以:带着目的阅读、可视化笔记和根据内容来制订出行动计划的三个关键步骤就可以明确提升你的阅读效果。
正文
步骤0接触书本并明确自己的目的
“共振阅读法”一共由5个步骤构成。
这几个步骤其实就是将“擅长阅读”的人的下意识行为,进行“系统化”归纳,最终以“可视化”的形式记录到一张纸上,形成“阅读地图”。
通过下面将要介绍的5个步骤,无论谁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甚至开始脑力创造的工作。那么,就赶快跟随我的讲解,一步一步学习“共振阅读法”吧。
需准备的物品:
● 想要阅读的书籍
● 白纸一张(A4纸或者笔记本用纸即可,首先要在纸上画出“三栏表格”,或者使用本书后附的“共振地图”)
● 笔(推荐准备12色的彩笔,这样能有许多颜色可供使用)
接下来,就进入到“共振阅读”的准备阶段“步骤0”。先从“记下书名”开始,依次按顺序在①~⑥的位置上记录信息。
① 写下阅读的目的
首先,要思考“阅读的目的”。然后,将思考的结果记录在书后所附“共振地图”的“目的”一栏中,或者是自己准备的白纸的左上方位置,直接写下来就可以了。大概用2分钟快速地进行记录。
如果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答案的话,可以像下面这样在设定“阅读的目的”时反问自己。
“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呢?”
“假如作者就在自己的面前,我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这本书值得花多少时间来阅读呢?”
“其中是否有能立竿见影的实用技巧?”
“我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
“通过阅读这本书,能让我做到……”
“为了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我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有关×××的三个提示。”
■重要提示
在思考“阅读目的”时,要注意自己呼吸的节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凯莉·麦格尼格尔就曾指出,一分钟呼吸4~6次的节奏,能够改变心跳的速度,最适于让大脑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为了集中注意力,我们在呼吸时要做到“用嘴巴大口呼气,然后再用鼻子缓慢地吸气”。在开始阅读之前,一定要让自己能够缓慢地、缓慢地进行呼吸。
② 写下页数
接下来,我们还要记录下这本书的总页数。将想要阅读的书籍的“最后的总页数”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在三栏表格的右下方位置(包括书后的索引部分)。然后,再在左下方的位置,写上“0”或者“1”来表示最开始的页码,接着以大致三等份的比例,将分割的页码写在表格中间两条竖线的下方。
③ 写下作者的名字、绘制出画像或者画个“笑脸”的表情
在三栏表格的右侧上方,绘制作者的画像,或者是画一个“笑脸”的表情,只需要用30秒钟的时间快速地画一画就行了。一般来说,作者的样子都会印在书的封面或者末页上,我们可以照着样子简单地画下来。如果没有找到的话,那就画个圆圈,并在里面画上眼睛、嘴巴,做成一个“笑脸”的表情。
当我们在三栏表格的右上方写好了作者的名字,并画好了表情之后,紧接着可以在其下方,绘制一个类似漫画里的“对话气泡”。
④ 随意翻阅,对书中内容进行大致浏览
为了从自己的阅读目的出发,从作者那里获得有针对性的信息,我们要一边保持缓慢的呼吸节奏,一边随意进行翻阅。翻阅时的速度要够快,以能发出翻页的声音为宜。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也能感受到来自这本书的“能量”。
⑤ 将从作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简短地写下来
在翻阅一番之后,暂时将书合上,回忆一下从作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
为了解决你的烦恼和问题,作者以书名为主题都向你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呢?
然后随机翻开一页,看看能从这一页上获得什么信息。把很快映入眼帘的一句话,当作是作者向你发送的信息,你觉得它会是什么样的内容呢?
无论什么内容都没关系。从那一句中展开思考,大胆想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你能够想出的意思就是最佳的。不要试图去否认它,而是将其记录在三栏表格右侧下方的“对话气泡”中。
⑥ 作者为什么必须写作这本书?
接下来,试着去探寻作者必须写作这本书的理由。
在三栏表格的下方或者左侧下方,画上作者的画像或者一个“悲伤”的表情,同样也加上一个“对话气泡”。
然后重复之前的做法,先随意翻阅,感受来自书籍的“能量”,然后在整本书的前半部分随意翻开某一页。眼神停留在这一页上,以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句话为参考,想象作者必须写作这本书的理由,最后记录在“对话气泡”中。
到此为止,我们就完成了“步骤0”的准备动作。需要花3~10分钟的时间。
如果想要时间更短些的话,也可以省略掉其中的③④⑤⑥这几个环节。
在读书会或者企业研修等场合,为了避免混乱可以省略掉这些环节。因为我们要从作者那里获得信息,以及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写作这本书等,都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我们只要在旁边画上作者的画像,就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想象出作者的样子,以此来产生与这本书之间的“亲近感”。不过,如果你不差这3~10分钟的话,还是建议你能挑战一下,试着将③④⑤⑥这几个环节都做一做。
步骤1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随意地翻阅,让我们的大脑“下载”信息。在进行“共振阅读”时也是一样,不要拘泥于具体的文字,而是以大致扫一眼的感觉翻阅即可。
翻阅书籍
一边保持缓慢的呼吸节奏,一边翻阅这本书。此时,双眼只需进行大致浏览即可。在翻阅的同时,思考“如果用一种颜色来表示这本书,会是哪种颜色呢?”假如,手边正好有彩笔的话,就可以从中选出这个颜色。
以整体的视角来翻阅书籍,向大脑中输入信息
注:对这个步骤的作用很难理解,感觉就是简单的翻书就OK了。
步骤2使用三栏表格绘制曲线
①绘制线条
右手持书,左手握笔。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书的“能量”,然后将这种“能量”反馈到左手上,从三栏表格的“右上”开始朝着“左下”的方向绘制类似山谷起伏的曲线,像这样,我们就将书籍的“能量”记录到了纸上。
②在感兴趣的地方,标注6个以上的“↑”
接下来,看着刚刚绘制出的曲线,找到6~8个感兴趣的地方,标注上“↑”符号。平均每一栏(幕)标注2个左右。
③写下页码
预估一下标注“↑”的位置所对应的书中页码,然后写下来。
要在大脑中快速地想一下,这个标注“↑”的位置大概是书的哪一页。页码即使是像56页、121页、228页……这样的随机数字也没有关系,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即可。
④确定优先顺序
写好页码之后,我们还要确定其优先顺序。
看着曲线和页码,心里想着哪个排第1位,哪个排第2位,像这样确定好各自的顺序。
步骤3在曲线上感兴趣的那一页摘出单词
首先,在翻到那一页之前,还是要再次看一下自己写在表格左上方的内容,确认好自己的“阅读目的”。
①按照之前确定的顺序,翻到相应的那一页
翻到相应的那一页,然后用眼睛大致扫一眼。
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要仔细地去阅读文字内容,只需大致扫一眼即可。
②摘出“共振词汇”,将其记录到“共振地图”上
在我们大致扫一眼的过程中,将映入眼帘的词汇记录到“共振地图”上。
这些首先映入眼帘的词汇,就是作者与你展开对话的关键词汇,我将其称为“共振词汇”。当这些与我们“共鸣度”较高的词汇进入到视线的那一瞬间,身体会产生微妙的反应,说不定会让我们激动地颤抖。
我们将书打开到相应的那一页,从中摘出3~4个词汇,并将其记录在对应的位置上。剩下的5~6个标注“↑”的地方,也同样如法炮制。
步骤4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步骤4中,我们将进行“孵化”和“8分钟阅读”的工作。
在此之前,请先伸个懒腰,放松自己的身体并做深呼吸,以缓慢的节奏呼吸2~3次。然后保持这个节奏,开始尝试下面①中的内容。
①看着“共振地图”,找出自己感兴趣或者关注的点
眼睛看着“共振地图”,重点放在之前“步骤3”中所摘录的词汇上。然后,一边问自己“什么是我想问作者的内容”“什么是我感兴趣的部分”,一边寻找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重点词汇。
如果找到了某个“共振词汇”,就要在“共振地图”上进行标记。
当你在盯着“共振地图”看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种“平衡感被打破”的感觉呢?也就是接收到的是不完整的内容,或者不完整的信息。
虽然只是罗列出的一些零星词汇,但正是这些“让你感兴趣的内容”“让你想关注的词汇”……才是引导你去创新的关键所在。
②用8分钟时间去阅读(为了达成目的,阅读自己关注的内容)
接下来用8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在①中所找出的那些“自己所关注的”或“想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内容。
甚至也可以根据“共振地图”上的标注,把自己“特别想看”或者“特别感兴趣”的内容都读一读。
不要被具体的页码所束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就好。
注意,并不是要“留着以后再读”,而是“立刻就去阅读”。
③调整呼吸,用5分钟阅读
假设只剩下5分钟的话,想想自己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才能达成阅读这本书的目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再用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
请至少用1~3分钟来调整自己的呼吸,以留出“孵化”的时间。
当然,也可以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睡一觉也没问题。
当想对作者提问的内容出现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在那一瞬间进入自动检索的模式。
只要我们给大脑足够的时间,那么就能进入高精度的检索状态。并非单纯地给出一个临时性的“答案”,而是将大脑中的想法都汇聚到一起,找出新的想法或切入口。总之,只要有充分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将之前通过翻阅所获得的新信息,与此前脑中既存的知识流畅地整合。
步骤5根据从书中获得的想法,制订行动计划
终于来到最后一步了。在结束“共振阅读”之前,我们还必须“现在”就制订出自己的行动计划。
①制订行动计划
用3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如何利用你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信息与想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行动计划。计划的内容可以按照“一周内”“三个月内”“1~3年内”的时间分割来思考,然后分别将其写下来。
在三栏表格的第一栏空白处,写下“一周内”的计划内容;第二栏的空白处,写下“三个月内”的计划内容;第三栏的空白处,写下“1~3年内”的计划内容。
■重要提示
在这一步我们要做的是看着“共振地图”,然后依据从书本获得的想法来制订出行动计划。
首先,在制订第一栏中的“一周内”行动计划时,要将焦点放在“完成新的工作”或者“与他人见面”等方面。接着,第二栏的“三个月内”行动计划,则要反过来花些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在”。
然后,第三栏“1~3年内”的行动计划,则应思考若将之前“一周内”行动计划中的某一项坚持下去的话,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内容上最好是能够变成现实的、可行性较高的想法。
不过,在第三栏中由于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所以也可以是稍稍夸张一些的“梦想”。
②定好主题
最后,我们要在“共振地图”上写下具体的行动计划,最快48小时以内,最慢三周以内,要制订一个“现在”就可以去做的行动计划。
总结
老实说,这个阅读方法给我感觉就是神经兮兮,跟影像阅读法类似,而影像阅读法基本就是一种安慰剂效应,真实的阅读效果非常有限。
重新统理下这个阅读方法,去除中间的几步,保留里面的三个建议对于提高阅读效率还是有些帮助的:
1、在阅读一本书时,明确这本书的阅读目的。当你在阅读时,带些问题或目的来阅读,会对你的理解更有帮忙
2、所谓的“共振地图”,实际是一种可视化的笔记,当你通过彩笔把你刚开始的问题相关的书中内容进行下梳理和总结,会让对书中的内容理解更深。
但对于专业书籍、小说或者内容范围特别大的书籍,阅读效果一定不会太好。
3、做计划。根据书中建议做一份一个可以立即行动的计划,这个步骤跟拆书法类似,把建议落实到实践中去。
作者说用这种方法可以每年阅读500本书籍,我要想的话同样也能完成这个数量,但阅读效果会很差,并且没有任何的意义。阅读不能光看数量还要看质量才行。
落实“批注”要素,提升阅读能力
落实“批注”要素,提升阅读能力四上六单元教学解读与建议
编者荐语:
科学细致的教学解读,才能真正厘清单元课文的学习价值。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林孤烟 ,作者韩吉旺 鲁林红
语林孤烟
语林孤烟
阅读、实践、反思、写作,一路前行一路歌。
落实“批注”要素 提升阅读能力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落实“批注”要素,指导学生批注式阅读,不仅能让他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鉴赏力。
统筹规划,解构单元内容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布局更加清晰可视。围绕“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语文要素,第六单元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建构。
01
与先前经验关联,注重顶层的结构框架
编者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语文要素编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提问”要素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内容”要素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从表面看,这三个单元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化存在,实际上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性联系。
“提问”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并且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同时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相对于第二单元的“提问”要素,第六单元的“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强调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做批注。“不同角度”指的是除了文章中写得好的、有启发体会的地方外,还有对文章有疑惑的、不理解的地方,这里的“疑惑”隐含了第二单元中“提问”策略的运用。批注应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上,亦涉及第四单元的“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
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批注的方法时,并不是零起步。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词句”的语文学习要素中就含有批注。该单元交流平台总结了积累词语的方法:“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这里“在旁边写写感受”就是批注。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注时,要以教材的编排思路为导向,激活前期相应的学习经验,从而使新旧对接对接,达成批注阅读的最优化。
02
与儿童心理关联,注重真实的阅读体验
对文章进行批注阅读,特别强调阅读主体带着自身的阅读背景融入文本,与作者和编者进行积极对话。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选编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三篇文章。
这三篇文章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入手,文笔朴实,富有童真童趣。无论是《牛和鹅》中的“冒险”经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里参加学校活动的“失败”经历,还是《陀螺》中与同伴玩陀螺时的“荣耀”经历,都能激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批注时,应遵从儿童真实的阅读体验与生活关联,促使儿童主动融入文本,达成读者、作者与编者的深入对话,提高阅读品质。
03
与文章功能关联,注重科学的认知规律
虽然《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指向的都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但三篇文章的主体功能有所区分:
梳理《牛和鹅》一文的旁批,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材示范从三个角度给文章作批注:有疑惑的地方、自己的体会、写得好的地方。除了课文示范的三个角度,批注的角度还有很多,比如觉得写得不够好的地方可以作批注。另外,即使针对同一个角度,批注的方式也可以不同,如《牛和鹅》里对写得好的地方进行批注“几个具体的动词,就把‘我们对鹅的恐惧写出来了”。可以让学生把这几个动词找出来,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动词会如何,这样就从另一个层面感悟到运用动词来表达心情的作用了。
由此可知,《牛和鹅》为学生学习作批注出示样例,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给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批注提供了实践的空间。《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主要从不理解的角度进行批注,《陀螺》侧重的是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单元编排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由学习到运用的认知规律。
整体设计,落实单元目标
批注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阅读方法,为了促使“批注阅读”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要合理地分析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和编排意图,了解学生的心理逻辑规律,创设相应的学习活动,实现单元目标的有效达成。
1
基于学情,创设实践性活动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学习批注阅读法具有一定的难度,批什么、怎么批都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
在引导学习《牛和鹅》时,可以做如下设计:
1.自主阅读课文,交流阅读体会,再把感悟写到文中相应的地方,并告知学生这样就叫作批注。
2.出示文中的批注,读一读,并将这些批注分类。
3.对应分类,阅读自己的批注,看看自己是从哪个角度作批注。
4.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再次作批注。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我发现、自我尝试、自我修正的过程。在学习如何作批注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原始认知,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印象和体会。如果一开始就出示文章中的批注,这样就会形成先入为主的阅读印象,不利于学生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毕竟批注只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阅读的目的。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悟后,再让他们阅读文中的批注,给批注分类,形成参照,直观诠释批注。
再如《陀螺》的课后习题是让学生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虽然“陀螺”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玩意儿,但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爱玩陀螺、会玩陀螺的孩子并不是特别多。如果在学习《陀螺》之前,让学生进行一场陀螺比赛,对课文的感悟会更真实、深入,也就会有深切的体验融入批注。
2
关联课后,侧重“个体性”要求
除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还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教学时,既要关注整体性的单元目标,也要关注“这一篇”的“个体”要求。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后习题除了要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本课还要结合文中有关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提取出“我”的心情变化,并体会变化的原因。在执教本课时,我们要注意两个角度的问题:
1.本课要求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不是说从其它角度作批注就不可以,而是指本课的侧重点主要是在“不理解”之处。另外,学生对文章有不理解的地方批注后,还要尽可能想办法解答这些“疑惑”,并在相应的“问题”旁边批注上解答。
2.除了要求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本课还要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在教学时,切不可将二者看成“两张皮”,机械地割裂开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作了批注后,可以针对大家的交流,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心情变化上,让大家先依据“‘我的心情”和“变化原因”作批注,再填表格进行交流汇报。
3
强化功能,凸显发展性序列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凸显的都是同样的语文要素,但每篇课文仍有其独特的功能价值,三篇文章在编排布置上呈现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的推进性。
在批注要素的学习上,《牛和鹅》是学习如何作批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是用学到的方法自主作批注。教师要注意不同课文的功能,既要关注学生的困难所在,又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教材编排除了在批注要素上体现了发展性,有关“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要素也呈现了一定的关联性和层次性:《牛和鹅》中是“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被鹅袭击时的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强调“结合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陀螺》是出示几个有关作者心情的句子,让学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从中可以看出,《牛和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思考点,让学生“有迹可循”地体会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借助表格要求提取出“心情变化及原因”,相比较而言对思维的综合性和逻辑性有更高的要求,《陀螺》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过程,则是完全放手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前面文章中的阅读指向,引导学生累积经验,提高能力。
关注交流,实现延效性生长
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对批注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合,教师应从三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关注批注要素的关键:
第一,“作”什么: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
第二,怎么“作”:标画出相应的词句,在空白处写批语;
第三,“作”后如何:作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批注,丰富对文章的理解。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侧重在“作什么(批注)”和“怎么作(批注)”的前两项上,而对最后一项的“作(批注)后如何”的交流却关注得不够。其实,批注法只是一种阅读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因此,在设计交流批注的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关注其他同学与自己有不同思考的地方,并及时地记录下来。等交流结束后,再读一读自己的批注和补充的内容,然后进行第二次的批注。如果说第一次批注是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带有一定的自主性,那第二次批注则是在反复的阅读思考和交流碰撞后,思想和认识的完整归纳和理性升华。学生就是在这螺旋反复的批注实践中,提升了阅读能力。
提升阅读能力的几个小建议
提升阅读能力的几个小建议
Juan Gris · The Open Book
由于办了会读书的人公号,对阅读的现状有了更新的了解,几乎每天,都有读者留下了有关阅读的问题。在每周的下周很重要栏目里,制定的最多计划,也是关于阅读的。
阅读是人最重要的技能,这关必须过。
学习能力当然多种多样,陶华碧不识字,但不妨碍她从市场上学习,创办知名企业,但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仍然是你读懂符号记录的智慧即阅读。文盲的机会,必然比较少,现在可以说寸步难行。
很多人完成义务教育,甚至读完大学,但是很遗憾,他们可能并无阅读能力。
识字不等于会阅读,看娱乐新闻,对着段子哈哈大笑,在朋友圈转转“谣言”,这是多数人日常眼睛与文字的游戏,字数累积也很惊人,一天至少读一本书,但这只是识字,不是阅读。
阅读的显著要件,就是“有点难”。
我推荐过《简单逻辑学》,我觉得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它把人类思维的最重要工具逻辑,表述得简洁明了,我认为小学生都可以看懂,事实上,已有读者反馈,其读小学的孩子已经飞快看完,并有收获。
出乎意料的是,很多读者表示这本书难读难懂。可能不少人已经放弃。
逻辑学的著作,当然会有一些抽象的段落,它可能需要你反复几遍,无法一目十行,迅速翻完,让你有轻松的获得感。但是这种抽象,这种难,不是微积分公式的难,不是量子理论的的抽象,有专业门槛,它只是需要耐心,必要时拿出纸笔画一画,就可明白。
如果你认为逻辑很重要,你也想思维敏捷清晰,那么,你就得学逻辑,在这过程中,你碰上有一点难的入门书(它已经是史上最简单了),会阅读的人将心生喜悦:我只要克服这一点难,即意味着我掌握了新知。
不会阅读的人刚好相反,碰上一点点难,他就扔下书。
其实,任何有价值的文字,都会有一点点难,它必然需要你思考,思考需要专注,抗拒打扰,它将产生疲惫,就像举着重物,过一段时间,你想扔掉它,休息一下。思考训练越多的人,举重能力越强,可以持续非常久而不觉得累,累了只要稍微放松一下,力气就恢复。
你怕难,那不可能有阅读力。
阅读无法速成。
一本书能够提炼出大纲,或有其明确的结论,在几分钟内,你可迅速获得,这让人有一夜暴富的幻觉,以为自己特别有知识,但是,这是骗自己。重要的书籍,你不是从头读到尾,不知道其架构或推理过程,没有作用。
这甚至比不阅读更糟糕,你变浮夸了,你成一个装逼犯,无能力鉴别那些时尚的知识点,但却善于伪装成知识分子。
阅读是个缓慢的成长过程。
每天固定读十来分钟(甚至三五分钟),好过十天半月突然立志读半天,前者让你养成习惯,保持知识的新鲜连贯性。
把一本书读完,我推荐过厚书,除了这书本身极有价值,也有让读者挑战厚书的意图在,1000页级厚书,是你个人阅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完成这挑战,说明你的耐心、计划性、抗疲劳能力,都经受住了考验。你有了缓慢成长的体验,面对其他书,你就不怕了。
为解决问题而读书。
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律师,他们读的专业书特别多,因为要靠阅读解决每天碰到的问题,想不读也不行。
阅读的实用主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阅读要尽量像专业研究者那样读,想了解什么问题,想解决什么问题,就去读什么书,这样阅读与生活就互相促进,你能感觉到阅读增加了你的力量。
把实用主义从阅读中去掉,很危险,这让阅读脱离生活,容易变成逃避,你不是想阅读,而是不想面对生活。当不少人把阅读往玄而又玄上带,读完书人话都不会说,这其实是阅读病。
我们可以明确地说,阅读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不是相反。
阅读是最容易开始的事,现在就拿过手边的一本书,开始读第一个字,然后继续,直到最后一个字。
大数据告诉你,美国学生如何系统提升阅读能力?
大数据告诉你,美国学生如何系统提升阅读能力?
转载 / 视角学社,作者 / 北部
阅读重要吗?
恐怕没有人会说“不”。当一个小孩掌握基础的拼读规则、学会辨识文字时,“阅读”就成为伴随他一生的事情。阅读这项技能的收益也是明显的:幼年时,他需要阅读启蒙读本,获得进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学生时代,他需要阅读教材与课外读物,培养理解与思辨事物的能力;进入工作后,他也需要阅读相关材料、报告和书籍,既为了能够在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也为了跟上这个日新月异、越来愈复杂的世界。除了这些必要的阅读外,人们还会有选择性地阅读一些其他的读物:报纸、杂志、小说、传记、科普作品等等,既作为娱乐放松的手段,也作为提升自我的渠道。
一方面,是阅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人们甚至把现代人阅读的能力与原始人感知风向、判断天气、辨识野兽踪迹的能力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却是人们与阅读的困惑不断增多:不想读书怎么办?读不下去怎么办?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哪些才是合适的书?面对无比浩繁的材料,怎么才能高效而准确地获知信息?……
但可惜的是,国内现有的教学体系仍以“考试”为导向,并不特别注重阅读、思考与分析的能力。这也使得很多中国的留学生虽然跨进名校大门、但却根本跟不上美国大学的文科类课程:一个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阅读训练的人怎么能够招架动辄一周几百页的阅读材料?
归根结底,阅读是一项需要经过系统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而美国的教育者们也早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其不仅有配套齐全、指示详细的分级读物,也有针对阅读的权威数据报告。今天的这份报告《What Kids Are Reading(孩子们在阅读什么)》或许能帮助我们了解美国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如何培育阅读能力、拥有什么样的阅读水平和词汇量、都读了什么书、教育工作者们又期待他们读什么书。
《What Kids Are Reading(孩子们在阅读什么)》由美国知名教育公司“Renaissance Learning”发布,今年发布的这份报告,调查了2017-2018学年,来自美国50个州与哥伦比亚特区共870万名K12阶段(学龄前到高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可以说这是美国最大、也最权威的一项中小学生阅读行为研究报告了。
这份报告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对美国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统计,而且也展示出了美国阅读训练的教育理念、并列出了详细的书单,这使得它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份极其详尽的“阅读指南”,其中的数据可以作为家长们为自家孩子量身定制英文阅读计划的参考,下面就来看看这份报告中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吧!
2019年版《What Kids Are Reading(孩子们在阅读什么)》
1. 有计划的阅读效果更佳
人的一天也只有24小时。时间宝贵,教育者更需要确保学生从每一分钟的阅读中获益最多。为了达到有效率的阅读,学生们需要确保足够的阅读时间以及足够的阅读难度。
有设定个性化阅读目标的孩子 VS
无设定个性化阅读目标的孩子
这份报告显示,有个性化阅读目标的学生通常阅读得更多、理解得更好。
报告也显示了,88%的学生都能够达到他们的个性化目标。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没有设定阅读目标。而且虽然多数学生的阅读都在推荐的阅读范围内,但学生还是愿意选择轻松、容易的书来读。这离满足毕业后的阅读要求还很远哪!
这些个性化的阅读目标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制定,通常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指定难度的材料,并且进行阅读反馈,通过阅读反馈,家长或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到底读懂了多少。Renaissance Learning 公司还开发了两套评估系统:Star Reading 和 Aceelerated Reader 360。
Star Reading 用于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系统上做题,学生就会得到一份非常详细的报告,这里面包括了学生的标准分值、排名比例、对应年级、指导阅读级别(IRL)、阅读速度、蓝思值范围等等。
Accelerated Reader 360 用于阅读反馈,学生可以在这上面选择难度适合且感兴趣的书来进行阅读,Accelerated Reader 360 上的每一本书都有相应的测试题,学生可以选择进行阅读理解测试或词汇测试,确保每一本书都真正读懂。
2. 积少成多,时间会发挥作用
这份报告显示,学生们在阅读上投入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有近一半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5分钟,每天平均阅读30分钟以上的学生,占比不到20%。
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时长
相比小学和初中阶段,美国高中生的阅读量更是急剧下降。如绿色图注所示,1-7年级的孩子,通常每天花15到20分钟阅读;当学生进入8年级,阅读时间持续下降;直到11、12年级,学生每天只阅读8分钟。
但是,英文阅读有这样一种阅读规律:每阅读1000个单词,就会学到一个新单词。也就是说,美国学生们在上学期间,仅仅是通过阅读的自然习得,就能够学到成千上万的单词。
这一规律对中国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长久以来,我们都是通过单词书来背单词、通过字典来查单词、通过拼写测验来背单词,这些方法虽然也能帮助中国学生积累词汇量,但这样学来的单词却通常是孤立的,学生能将单词的英文字母与汉语含义一一对应,却总是不会在口语、写作中灵活使用。所以说,中国学生如果想要积累词汇量,也不妨试一试多读原版书吧!
阅读时间与词汇量的关系
这一报告还显示,每天阅读少于15分钟的学生,到了12年级可以学到大约1,909个新单词,而每天阅读30分钟以上的学生,则能掌握13,866个新单词。高中毕业时,前者的词汇量,大概是后者的7倍,相差将近12,000个单词。真的是日久天长,差距就慢慢显现出来了啊!
投入更多的阅读时间不仅仅能帮学生们增加词汇量,也能帮学生们提高阅读能力。当学生们在阅读时,他们也在进行着解码/再编码的工作,利用上下文和文本内外的线索推理、综合、得出结论,并且每读一本书,就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学习新的词汇和语法。这一过程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时间与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
如上图所示,每天阅读不足15分钟的学生,阅读能力测试中的成绩可以提高3个百分点;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到29分钟之间,可以高出7个百分点;坚持阅读30分钟以上,就可以高出9个百分点。
3. 应该挑选什么难度的书?
上面的那幅图不仅仅说明了阅读时间很重要,同时也说明了阅读难度的重要性。如上图所示,一个每天读30分钟以上低难度材料的学生,阅读能力反而不如每天读15分钟以下中等难度材料的学生。
遗憾的是,报告也显示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在现有阅读范围内,选择挑战性最小、难度最低的文本。
学生倾向于选择低难度书籍
如图显示,蓝色的点状图,表示每个学年孩子的平均阅读水平;绿色区域是每个学年对应的推荐阅读范围。
从图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喜欢阅读在推荐阅读范围中低难度的书。
可是,虽然低难度的书读起来简单容易,但却并不能帮助学生们适应未来的挑战。RenaissanceLearning 的另一项统计表明,12年级学生正在阅读的书籍难度(ATOS: 5.6),与他们毕业时需要理解和使用的材料,比如大学课本(13.8)、小说和非小说类畅销书(7.3)、大众媒体(10.4)、和职业文件(10.6)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注:ATOS为难度值,后文有详细介绍。
不同阅读材料的ATOS值
也就是说,一个仅凭兴趣阅读、自由选择材料的美国高中生的阅读水平,还不足以应对大学课本、工作材料、流行书籍和新闻资讯等这些内容。
4. 怎么判断书的难度?
难度如此重要,那怎么判断一本书的难度呢?
一般来说,英文读本最常用的有四大分级体系,分别是:蓝思分级阅读体系(Lexile Framework)、GRL指导性阅读分级体系(Guided Reading Levels)、AR分级阅读体系(Accelerated reader)以及DRA发展性阅读评估分级体系(Developmental Reading Assessment)。
各阅读分级系统之间的分值是可以转换的。
其中AR分级阅读体系就是由Renaissance Learning 公司开发的,所以这份报告采用了自家开发的AR体系,以及目前使用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蓝思体系。
在这份报告中,每本书名后通常会有一个括号,如 Hidden Talents (4.2 , UG , 630L) ,括弧里的三个指标,分别对应ATOS level、Interest level 和Lexile measure的数值,其中前两个属于AR分级体系,而最后一个属于蓝思分级体系。
1. ATOS
ATOS Book Level = 平均句子长度 + 平均字长 + 词汇使用年级 + 书上的单词数。
这个值说明这个书通常适合英语母语几年级的学生阅读,比如4.2指的是适合小学4年级第2个月阅读。
2. Interest Level
Interest level 是由出版商和专业人士判断出来的,以内容为基础,包含主题、人物和情节等。
相关英文缩写说明:
LG =低年级(K-3);
MG=中年级(4-8);
MG + =中上年级(6以上);
UG =高年级(9-12)。
大多数Interest Level超过MG+的书都被标记为YA (Young Adult)。建议家长在选书时除了参考ATOS Book Level,还要参考Interest Level。
家长如果想了解某本书的这两个指标,可以在 https://www.arbookfind.com 中查询。
3. Lexile
括号中的第三个数值指的是蓝斯分级体系,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英文阅读分级体系。它使用同一个度量标尺,对读物难度和读者阅读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评测。
蓝思体系在计算一篇文章的难度时,会先将文章按125-140不等的单词自然分段,每一段成为一个slice。然后通过一个代数公式(Lexile equation)把每个slice的词汇频率和句子长度综合运算,得出这个slice的蓝思等级,最后,再对所有slice的蓝思等级进行平均,计算出这篇文章的蓝思等级。
而每本书对应一个蓝思值,以“L”作为衡量难度的度量标尺,难度范围为0L~1700L,数字大小和阅读难度成正比。数值越大,表示书越难懂。
家长们可以登录官网 https://fab.lexile.com/ 来查询某本书的蓝思值。
5. 跨学科阅读参考书目
这份报告中还有一个亮点:列出了不同学龄段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跨学科阅读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之所以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阅读能力本身并不是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是目的。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也要求学生们进行宽广的跨学科阅读。这份报告提供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情感领域的学习。不同领域的学习也需要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训练方式。
报告的另一个特色是区分了虚构与非虚构。报告中,“NF”表示的是非虚构类书籍。这一类别的书籍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快速理解相关内容、分析文本材料、以及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书单中的虚构类作品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逐渐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宽容和爱意来拥抱世界。
1 低幼阶段 (K-2)
美国的K-2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的阅读热情,帮助建立良好阅读体验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的推荐读物以故事为主、贴近孩子生活。
社会科学领域
这一阶段社会科学领域的书籍主要是介绍美国殖民地时期的社会和历史事件,通过感恩节小故事、富兰克林人物传记等简单易读的材料来形成对这一时期的认识。在学习中,美国建国先驱们的故事与精神也能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自然科学领域
在自然科学学习方面,K-2年级主要学习天气变化与气候相关的知识。通过一些浅显的科普读物或小故事,了解所处的大自然环境。
社会情感领域
这一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社会情感学习主要是同理心的建设,通过阅读了解如何帮助他人,比如“I CAN READ”系列和 “苏斯博士”系列,都是这一类型的推荐书籍。
2 小学高年级(Grades3-5)
3-5年级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孩子,阅读自主性更强。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推荐书目也引导孩子们关注更大的世界。
社会科学领域
这一阶段的主题是拓荒者、探险家的生活,开始涉及一些日常接触不到,但是又充满好奇的“先锋”生活,比如草原上的生活、西部的探险世界,既扩大了孩子们的生活视野,也迎合了这一阶段孩子们渴望探险的心理,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自然科学领域
3-5年级自然科学领域的书目目的在于使孩子们渐渐了解自己所身处的整个自然环境。
社会情感领域
这一阶段的孩子,更关心个体在校园集体中如何生活,如何与老师、同伴相处。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也开始有点爱搞怪和恶作剧。霸凌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主题。
3 初中阶段(Grades 6-8)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开始减少。但是,他们阅读书目的难度和词汇量在增大,总体上,阅读能力也在稳步上升。这一时期的推荐阅读也更为深入。
社会科学领域
6-8年级,学生们开始接触被誉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古希腊,主要是古希腊时期的历史神话。通过具有魔幻色彩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了解特定时期和地域的人文风貌。
自然科学领域
这一时期,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眼光,可以放到更深远的宇宙,在了解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对地外的星系有所想象。同样,这些书籍几乎都是科普类的非虚构作品。
社会情感领域
6-8年级的初中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悲痛”这类更复杂、更沉重的社会情感。下面是一些涉及这些情感内容的书籍推荐,比如,WildLife《野生动物》、Lost in the sun 《烈日迷踪》等。
4. 高中阶段(Grades 9-12)
高中学生已经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可以阅读较为深入的作品。这一阶段的推荐阅读也在为学生步入社会、承担责任打下基础。
社会科学领域
9-12年级的阅读材料目的在于培养合格、成熟的公民,阅读材料的核心是公民权利,其中涉及种族歧视、民权运动等话题。既培养高中生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也锻炼他们的思辨、论述能力。
自然科学领域
这一阶段的科普阅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集中探索科技。对发明创造感兴趣的学生,将从这些阅读中,得到很多关于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社会情感领域
这一阶段的孩子们开始了解无处不在的“冲突”,这一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也是即将迈向成人的孩子们必须要试着接纳的。
6. 流行书目榜单
这份52页的报告中占具最多篇幅、也最核心的内容是从K到G12各年级的流行书目榜单,其中包括了:1)20本最受欢迎的书目榜 ;2)10本最受欢迎的电子书。同时,报告也会对这一年级的阅读整体水平做出介绍。
12年级的流行书目榜单
以这份12年级的流行书目榜单为例,我们可以知道该年级有多少学生参加调查 (53421名)、平均每人阅读多少本书(4.7本)、平均每人阅读的单词数(246612 个)、该年级最受欢迎的20本书、以及该年级最流行的10本电子书。
通过这些榜单,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书在美国比较流行。比如苏斯博士系列就上榜了K、G1、G2三个年级的最受欢迎榜单,哈利波特系列上榜了G5-G8的最受欢迎榜单,《杀死一只知更鸟》则上榜了G9-G12的最受欢迎榜单(G9-G12)。可以说这些书都是在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了。
如果想了解全面榜单,家长们可以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复制链接到浏览器(https://p.widencdn.net/3o2z1p/R41012-Renaissance-What-Kids-Are-Reading )来下载查看该报告。
看完这份报告,不妨定下一个小目标:这个冬天,多读几本书吧!
版权声明:作者北部,转载来自视角学社。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