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大秦赋》读后感(共5篇)

《大秦赋》读后感(共5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2:20:03

第1篇:《大秦赋》观后感400字

最近追了一部剧《大秦赋》,看得我热血沸腾,似乎也被那个时候的战争洗礼了。对此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我看了之后,总体上说很喜欢!至于秦始皇是昏君?暴君?还是贤君?我都不予评价。同样的历史,不同时期,不同需求,不同人的观点看法都是不同的。电视剧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商品。保留一部分历史真实再大卖,就是成功的!

我个人偏爱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段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鸟齐飞…这是一个拥有自由思想和言论的时期。人性有机会被释放…这部剧充满了血性男儿的阳刚之气,豪气,胆气,正气和小家子气。

整部剧以嬴政的成长为核心,人是被周围人影响出来的,欲望需要被关注和认识。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实现多数人的目标。人是自私的。满足了自私,就会自然而然的无私。

秦国一统天下的目标,经过了一百多年,七代君王的共同努力而实现!能够有这么多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在现代社会也是很难的。

目标实现了,才会看到实现目标时暴露出来的问题,这正好是为了达成下一个目标而奠定的基础。

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如果害怕犯错,就不能成长。错误就是成功!试错多了,就成了。实践出真知!

第2篇:大秦赋观后感300字

《大秦赋》再现了秦王统一六国的盛况,是最近几年拍的比较好的一步电视剧,布景规模之宏大,演员阵容之豪华,确实是值得一看!

纵观大秦赋比较佩服吕不韦,历史上对吕不韦的评价并不好,吕不韦是一个好棋手,一步步把秦国的王子由一个最不被重视的质子推举到太子位置,这其中的每一步棋都是血雨腥风,但是吕不韦都可以力挽狂澜。吕不韦非常清晰人性的弱点,可以说吕不韦是个‘老狐狸’但是他对异人忠诚和赢正的父爱是发自内心的。

纵观六国韩非能力不在李斯之下,秦王也非常欣赏他,虽然韩王昏庸无道,但是韩非做为韩国的公子,为了韩国耗尽了心血最后直至献出了生命……

芈期是秦国的高官还是秦王的岳父,立下赫赫战功,但他是楚国的公子,他心里时刻忘不了自己的祖国,包括把芈月献给秦王,都是为了救楚国,所以最后他带兵降楚也在预料之中,芈期和韩非都是为了祖国可以放弃生命的人!

第3篇:《大秦赋》观后感1000字

最近,闲暇无事之时,一直在追剧《大秦赋》,看到了一半,心里便已感受颇多。

以往,我总喜欢看宫斗片、城市喜剧片、还有一些古往今来的爱情片,很少看战争片,实事政治片,近来无意中看了《大秦赋》,觉得这部剧虽说长了点,但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集集都有看点。

〈1〉剧中衣着、发髻、祭祀、葬礼、攻城略地、王者加冠等等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让人身临其境,好像穿越到了几千年前的七国纷争的时代。

〈2〉一条主线贯穿全剧始终就是秦始皇赢政,他和其父从小就被秦当做人质送于赵国,在赵与父母相依为命,忍辱负重,后在申越、吕不韦的帮助下历尽磨难回到秦国,一步步做上了秦国的大王,又在李斯等谋士的辅佐下,一步步将六国兼并的故事。

赢政在这部剧中给人的感觉是:从小虽为人质,但刚直不阿,在老师申越的教导下,要做大事,要当大王的念头早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他自律自强,严谨好学,这为他将来做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秦后,吕不韦是他的第二任导师,帮他出谋划策,清扫前进的障碍,在治理国家方面,无论是军事、农田水利、粮食、人文(《吕氏春秋》)等都做好了一统六国的辅垫。

赢政为了统一六国,也显示出了与其他常人无法比拟的才能。作为一个君王,他一方面要笼络为他当上大王立过最大功勋的秦氏宗族,同时也开导他们,让他们开阔心胸和眼界,为了大秦一统天下需舍弃自私自利的狭隘想法;另一方面他任用外客能人在秦做官,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秦效力,分化瓦解六国;军事上他任人唯贤,利用大秦与生俱来的习武善斗之本能,使其斗志昂扬地驰骋沙场,挥洒自如;农业上他鼓励水利专家郑国帮秦修渠灌溉农田,治理洪涝灾害,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他最终统一六国,坐上了中原霸主之位,使分崩离析的列国得到了统一。

以往看影视,看书,或者为人处世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看了《大秦赋》后,我突然感受到一代枭雄,一代领袖,他们辉煌的背后也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所受的苦,受的压力,受的煎熬、委屈不知要比常人大多少倍!想想自己在单位受一点点不公就想摞挑子不干,在父母床前受一点点累就觉得委屈,想想自己在个人的小世界里斤斤计较,真是觉得自己有多么渺小无知而羞愧难当!做人真的是应该眼界高一点,格局大一点,经常换位思考,你就不会被一些小心思小利益所拖累与羁绊,也不会被一些小情绪小私心所左右,而导致顾影自怜、裹足不前!

从自我的世界里跳出来,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朱莉莉)

第4篇:大秦赋观后感

这些天我在追剧大秦赋,剧中展现的局面和当下的中国局势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七雄争霸,政治分争,各国都在寻找机会壮大自己。秦国因有几代明君治理,逐渐强大起来。到秦王赢政时期更是远超六国,国力强盛,统一中国也是历史趋势。

相邦吕不韦稳步前进,对内抓经济,增民力,强军事;对外搞联合,惠民众,优武力。国无小事,内忧外患也摆在秦王面前。秦王为了亲政,历经亲弟遭陷被杀,生母监国不当,仲父权政不放,最后在李斯众臣辅佐下杀出重围,掌大权,展鸿志,统一中国,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当然统一中国的历程艰难险阻,荡气回肠,可歌可泣,历史上已有记载。

转眼望当今世界,我国又处在一个群国竞争,局势动荡,中国当自强的局面。因为中国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政治走到了世界的前面,在世界格局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引起了他国的嫉妒和胆颤,进而出现了群狼围而欲攻之势。面对现实,我想说: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畏强暴,自立自强!加上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顺应历史趋势,大秦赋!跟着共产党走,中国富!

第5篇:《大秦赋》观后感5000字

近来中央8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秦赋》有如下镜头:

演员甲:请学宫祭酒点题。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今日首论,大争之世,何为天道?

演员乙:圣王以礼治国,统驭万民,天下井然有序,尧舜禹汤,察人性之善,以宽治民,故而圣王之道,是为天道也。

韩非:一派胡言。周治天下八百年,五霸迭起,群雄纷争,天子束手无策,终而宗庙被毁,沦为世人笑柄。何其迂腐!

荀子:(李斯)你志在天下,整日把你关在这学宫里,为师不忍啊。

李斯:夫子知我,请夫子为学生解惑。

荀子:日月交替,斗转星移,起落分合,此乃天道循环。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维新志士谭嗣同抨击中国两千年之专制政体“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荀子讲学于齐国稷下学宫,广招弟子,传授帝王之术,希望天下一统。荀子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天子无妻(齐),告人无匹。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天子也者,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提出“隆礼重法”:“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思想糅合了诸子百家,而以儒、法为主,为后世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正如汉宣帝所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求学于稷下学宫的韩非、李斯深受荀子的影响。李斯留给后人的著述不多,仅见《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篇章。而韩非有《孤愤》、《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韩非还没来得及实践自己的理论,即被毒死于秦国。但韩非的理论被李斯完整继承下来,并应运到秦国统合七国以及随后秦朝治国的实践之中。

韩非奉荀子尊君之道为圭臬,鼓吹“有君以千里养其口腹,虽桀、纣不侈焉”、“齐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于桀、纣也;然而能为五霸冠者,知侈俭之地也。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谓之劫,不能饰下而自饰者谓之乱,不节下而自节者谓之贫。明君使人无私,以诈而食者禁;力尽于事、归利于上者必闻,闻者必赏。”、“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但与荀子礼法并用的思想不同,韩非剑走偏锋,极度蔑视礼义,将严刑峻法推向极端。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但是人性可以改变。他主张“化性起伪”,“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经过改造,“涂之人可以为禹”。人们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士、君子和圣人”三种境界,“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韩非也谈人性,不过他对人性不做价值判断,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利在君之死也。”韩非主张在了解人性的基础上,对其充分利用而不是改造,其关于君民关系、君臣关系的论述都以此为基础展开。

关于君主与君民关系,荀子说,“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君主应该爱民为本,“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的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故,不可得也。兵部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

韩非则不然,他认为民众只是君主的工具,“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民众因为惧怕君主的威势才会卖力工作“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吾势之为我用者也。”、“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因此,对待民众应该严苛,不可存有爱心,“不养恩爱之心而赠威严之势”。

韩非认为民智不仅无用,而且有害,“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求圣通之士者,为民知之不足师用。”对于民智渐开,韩非感叹:“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大意是:上古之民好糊弄,鼓动几句就去流血流汗;今天的民众有了“智慧”,懂得为自己的利益盘算,不肯被官府牵着鼻子走。怎么办呢?韩非主张清除“五种人”:学者(约相当于儒家)、言古者(约相当于纵横家)、带剑者(约相当于游侠)、商工之民(商人和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和患御者(约相当于食客或者权力掮客)。教育“六种人”:畏死远难之人、学道立方之人、游居厚养之人、语曲牟知之人、行剑攻杀之人、活贼匿奸之人。表扬六种人,将他们树立为道德楷模:失计之民(只知道为官府去死的蠢人)、朴陋之民(见识短浅服从权力的愚民)、寡能之民(除了种地没别的本领之人)、愚戆之民(没有智识逆来顺受之人)、怯慑之民(不敢反抗只懂尊上之人)、謟谗之民(给官府充当耳目之人)。

韩非认为“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诛心,禁言,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如此则“远仁义、去智能”。

关于君臣关系,荀子说“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上梁不正下梁歪,“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衡石、称县者,所以为平也;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荀子将君分三等:圣君、中君、暴君。臣子效劳的方式也不一样“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弼。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岂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位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之,事事暴君之义也。”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是利益关系,“主卖官爵,臣卖智力”、“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君主待臣不以“诚”而以“术”:“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这样的“术”有七种:“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君主对臣下应该保持神秘,时刻提防:“上固闭内局,从室视庭,”、“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只有这样才能与群臣保持距离,使自己“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君主应该让臣下生活于恐惧之中“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臣子做事,功劳则归于君主“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上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

韩非将礼义抛到一边,更多继承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衣钵。商鞅说“民愚则易治也。”、“朴则弱,淫(有追求)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由此推衍出一套以恶制恶,以暴制暴,将人性的阴暗面发挥到极致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下,社会治理陷入恶性循环、万劫不复的境地。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都是施暴者,正如马克思所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专制体制下没有人,皇帝也不是人。韩非客死他乡,李斯夷三族,具五刑,腰斩于市,秦始皇咸鱼盖尸,秘不发丧,秦二世短命而亡,都从实践上证明了以韩非、李斯为代表的先秦法家君主专制理论的荒谬与危害。

无独有偶,1800年后,南欧亚平宁半岛上也出现了一位君主专制的鼓吹者,他就是尼可罗˖马基雅维利(1469-1527)。1498年,马基雅维利为佛罗伦萨共和国服务,1512年,美第奇家族卷土重来,重新执政。马基雅维利遭逮捕和监禁,1526年出任城防委员会秘书,1527年,美第奇家族再次被逐出佛罗伦萨,马基雅维利希望为共和国任用,但由于与美地齐家族有染而被拒绝。面对争战不已的时局,他撰写了《君主论》一书,为专制张目。他说:“所以君主为着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对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有所介意,因为除了极少数的事例之外,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来的人来说,是仁慈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在所有的君主当中,新的君主由于新的国家充满危险,要避免残酷之名是不可能的。”

马基雅维利对诚实守信之人公然嘲笑“任何人都认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诡计,而是一本正直,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呵!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们征服了。”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臣关系与韩非如出一辙:“一位君主怎样能识别一位大臣,这里有一条屡试不爽的方法:如果你觉察该大臣想着自己甚于想及你,并且在他的一切行动中追求他自己的利益,那么这样一个人就绝不是一个好的大臣,你决不能信赖他;因为国家操在他的手中,他就不应该想着他自己,而应该只想着君主,并且决不想及同君主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为了使大臣保持忠贞不渝,君主必须常常想着大臣,尊敬他,使他富贵,使他感恩戴德,让他分享荣誉,分担职责;使得他知道如果没有自己,他就站不住,而且他已有许多荣誉使他无所求,他已有许多财富使他不想更有所得,而且他已负重任使他害怕更迭。”

君主的霸道与骄横也与韩非所论相同:“一位君主应该常常征求意见,但是应该在他自己愿意的时候,而不时在他人愿意的时候;另一方面,对于他不征询意见的任何事情,他应该使每一个人都没有提意见的勇气。”

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工作经历,也促使他撰写了《论李维》,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避免腐败。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从中可以看到他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该书讴歌了共和制。他说,“我以为,在共和国里,立了法律又不予遵守,乃是开了最恶劣的先例,若是立法者不遵守自己的法律,那就是不足为训。”、“要使一个人民拥有权力的共和国毁灭,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让它投身于宏大的事业。”、“有用而且必要的是共和国利用其法律为人民对某个公民怀有的愤怒提供发泄途径,因为当没有这些合法的手段时,人们就会诉诸非法的方式,毫无疑问后者比前者产生坏得多的后果。”后世的人们将目光更多投向《君主论》,其学说为许多专制统治者所推崇,《论李维》则少为人知。

欧洲中世纪处于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形成如中国一样强大而持久的君主专制王国,在封建领地的周围,逐渐出现了相对自由的城市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他们成为后来资产阶级的先驱。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问世不到200年,欧洲就进入17、18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卢梭、孟德斯鸠、洛克等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权力展开深入批判。孟德斯鸠说“一切权力不受约束,必将腐败”卢梭说:“统治者是法律的臣仆,他的权力都建立于法律之上。同时,由于他享受着法律的一切好处,他若强制他人遵守法律,他自己就得更加严格地遵守法律。”洛克说:“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或许是历史的垂亲,西欧率先跨入了人类近代政治文明的门槛,而中国迟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才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其思想直逼近代政治文明的大门,但仍有相当一段距离。中国社会仍然为“阳儒阴法”的政治思想所主导。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之后,来到了20世纪初历史的关口,尽管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绞杀了戊戌维新运动,面对内忧外患,专制的清王朝再也无力回天,轰然倒下。但百足之虫,僵而不死。此后民主共和之路仍然步履维艰,皇帝虽然被赶走了,植根于国人脑海的专制思想却难以清除,面对政局的反复,时人感叹: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推荐信息

  • 《狼图腾》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13:40

    如果有人问我假期里想去哪,我会说是大草原,也许这就是《狼图腾》给我的影响吧。这是一本大大的厚书,从陈阵一行北京学生到内蒙古插队写起,以他的视角将草原文化和草原狼文化徐徐铺展开。草原上的自然法则是令人敬畏而震撼的。草原狼可以像嗜血的杀手毫不留情地封堵黄羊,集中剿灭它们;在狂暴的白毛风里追赶马群,甚至是

  • 《四大名著》读后感600字大全(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10:10

    每一朵花蕾,都期盼着和风与熙日;每一位英雄都渴望着明君与朝政。才华横溢,表现杰出的英雄正如同缤纷灿烂,耀眼炫丽的美丽花蕾,永远都是聚光的焦点。我认为花朵不经过风沙雨雪的摧折,绽放不出动人的芬芳与色泽;英雄未曾有过痛苦艰难的洗礼,展现不出特异的气度与风骨。水浒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没有和风熙日的拂照

  • 有关弟子规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16:40

    今年寒假,学校要求我们背《弟子规》。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弟子规》,妈妈说《弟子规》主要讲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还说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背诵。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我每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 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14:10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师徒四人最忠厚的是沙僧,他忠厚老实,一心想取到真经。猪八戒,大家都知道。他好色好吃好玩,一心贪婪,做不成事。他遇到困难时,只想着退缩。他取到真经时,还求佛祖让

  • 《春》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16:40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虚传,令我如身临其境,合上这本书,鼻孔里还残留着荷香,目光里还带着对荷的柔情,脑海里还浮想联翩,意犹未尽啊!早就听说朱自清是个很有才华的作家,直到我们课本上学到他的作品《匆匆》,让我深刻领悟了时

  • 关于《断舍离》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25:10

    《断舍离》读后感一直听说断舍离这个概念,朋友圈也经常有朋友在断舍离,终于沉下心来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没看这本书之前,猜测这可能是一本关于心学的书,最近,我发现我这病挺严重的,喜欢猜测,动不动就自以为是,想当然,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金刚经》说不住于相。都是说要去掉自己的主观意识

  • 《我和我的祖国》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27:40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去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看完之后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这部电影由《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和《护航》这七个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播放的。其中有两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第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是《北京你好》,讲的是一个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 《哈姆雷特》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31:10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它主要讲述了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狄斯为了谋取权位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皇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当得知真相后,哈姆雷特复了仇,但自己也命丧黄泉。这本书既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英国颠倒混乱的时局不满,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阶级与普通百姓为了争夺权

  • 《七月的天山》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30:40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是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让人目不暇接;就像是饮一壶琼浆,让人回味无穷。在寒假里,老师让我们阅读《七月的天山》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被天山美丽诱人的景色给吸引住了。接下来各位就紧跟着我的脚步,一起来领略美丽的天山吧! 文章开头没有华丽的语言,直接一句话——骑马上天山,告诉了我们接下来的情

  • 《生命生命》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7:35:10

    【教材解读】《生命,生命》是现代作家杏林子的散文。作者呼唤的“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不虚度光阴,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更有活力。同时,也说明一个道理: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弃求生的欲望。【设计理念】《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