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那不勒斯四部曲读书笔记
好怀念以前和闺蜜读完书交流读后感的日子呀,好久都没有读完书,然后能跟人一起聊所得所想了。
这几天读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本《我的天才女友》和第二本《新名字的故事》。读的时候其实不是很能理解两个主角之间的友谊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行为,但又觉得女性的友谊或许都或多或少会这样,充满互助,但又会有猜疑和嫉妒。我们跟某个人成为朋友,一方面因为我们有相似之处,彼此谈的来,能理解对方,乐于帮助对方和支持对方;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有不同,会羡慕对方的优点,想要学习对方的长处,但又会羡慕他的这些让他变得与众不同、闪耀夺目的长处。但是书里两人较劲儿的嫉妒,还不是很能理解,对方取得成绩,自己应该很替对方开心呀,为什么会嫉妒到关系扭曲呢?如果有个人能一起聊聊,他会有不同的读后感,或许就可以消除我的不理解了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跟别人交流不同的哈姆雷特是一件很幸福,能够获益良多的事情。
晚上读了下大家的书评,有人提到了对两位女主角的喜恶,有人喜欢莉娜的,认为她xx,而有的人喜欢埃莱娜,认为她xx。突然觉得这种喜恶就像大家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些人坚定的喜欢圆滑体贴他人的薛宝钗,一些人又很讨厌哭哭啼啼爱耍小性子的林黛玉,当然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可能不是我列举的这些,但是这种两极分化的喜恶在本书中也是很鲜明。
有时候喜欢优点A面的时候,就不得不接受A面相对的缺点B面。
我在读前两本的时候,尤其是第二本,没有缘由的讨厌埃莱娜,说不上来具体讨厌她哪一点或哪些点,就是没有缘由的喜欢不起来。虽然看到她一直很积极上进,很努力,靠着自己一步步改变了命运,虽然有点伪善,但是总归没做过什么坏事,可就是喜欢不起来。可能嫌弃她懦弱不敢说自己喜欢尼诺(虽然尼诺并不值得喜欢),嫌弃她对莉娜的态度(明明莉娜也曾在自己占优势的时候不顾及埃莱娜)。好像是这些原因,又似乎并不是因为这些。或许是因为开头便定义了莉娜是个坏女孩,所以她做什么坏事,也觉得正常,而埃莱娜是个好女孩,做点不太好的事,就容易对她进行道德审判,认为她不应该这么做。可是,她为什么不可以那么做呢?她并没有不择手段去伤害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她一直是自己在努力,她得到的都是自己努力来的,并不可耻呀。可能还要一个喜欢莉娜的点是,她一直都有人出于真心爱着,斯特凡应该也算是真心吧,尼诺是花心式的感情,恩佐的不离不弃。这点,让人也会认为她更好,更值得爱?
第2篇: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600字
那不勒斯四部曲由四本小说组成,分别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
本书的作者叫埃莱娜·费兰特,这是一个笔名,作者从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之后便引起关注,陆续又有新书出版,一些作品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全球引起了费兰特热,作者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人物,被《时代周刊》选为最有影响力100人。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编成话剧在伦敦上演。最让人好奇的是,没有人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迷一样的感觉更让人们关注。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难得的好书。作者将一群生活在那不勒斯老城区的孩子的成长,生活,变老的过程一一记录下来,还原为一部恢弘有分量的小说,献给读者。
小说围绕着两个闺蜜展开,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时存在,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半人半鬼,半神半魔。想要详细介绍这本书有点难,厚厚的四本书,三言两语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有看了,才会被震撼,被感动。
书中的人物都是40后50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经历了很多动荡的时期,发生了很多事情,在这个大背景下的这些小人物,其命运有些与时代同步,有些穿越了时空。
有一点与我们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对于婚姻的态度。东方人可能很重视婚姻,而西方就不那么看重。小说中的两个主角,即闺密两个人都没有与丈夫离婚,便与情人住到了一起,而且都生了孩子,特别是女作家,离开丈夫是为了与男朋友结婚,但是男朋友背信弃义,不仅不与老婆离婚,还同时与多名女士保持关系。他利用这些女士为自己向上爬铺路,最终成为国会议员。女作家心甘情愿与他生活在一起,直到撞到他与年纪比他大很多的保姆在一起,她才离开他。
这么好的作品,相信一定会被拍成电影,期待着。
第3篇: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
2018年11月,我偶然在视频网站上刷到了一部最新更新的剧集——《我的天才女友》。说实话,当时我被这个剧名深深地吸引了,点击观看,才发现是意大利语的剧集。因为完全听不懂,我退出了视频界面。突然看到简介,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我在图书网站搜索到了它——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同名小说,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这一系列小说讲述了两个女孩维持了半生的友谊和联系,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史诗级作品。除了《我的天才女友》,其余三部分别是《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
故事是以主角之一莱农的视角展开,讲述她和朋友莉拉从年少到老年的经历,时间背景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莉拉和莱农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贫民区,那时二战刚刚结束几年,战败的余温,男权的社会话语环境,贫民区充溢着贫穷、暴力和落后。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莉拉勇敢聪慧,特立独行,可以自学认字,也可以和男同学打架;莱农则温顺懂事,成绩优异,很懂得讨大人喜欢,她们相识于小学时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两个女孩互相依靠、互相帮助,在保持亲密友谊的同时又彼此审视,从对方身上获取力量,也相互嫉妒、攀比,将女性之间的友情挥洒到极致,明媚、黑暗,也最真实。最终,两人也因为各自不同的选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莱农眼里,莉拉是她的天才女友,莉拉拥有超越常人的天赋——自学功课、成绩优异;高度自律、酷爱阅读,让她既崇拜又嫉妒,让她不断审视自我、不断勇往直前。同样在莉拉眼里,莱农也是她的天才女友——争取到读初中、读高中、读大学的机会,一直在追求知识的大道上奔跑。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出现在小学毕业时,莉拉的父母不支持她读书,她被迫辍学了;而莱农很幸运,父母最终同意她继续求学。莱农虽然没有莉拉聪明,但她在不断自我反省中极端努力地学习,最终摆脱了原生阶级,和教授的儿子结了婚,在这份关系中获得出版自己第一本小说的机会,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位体面的作家。此时的莉拉和肉食店老板的婚姻摇摇欲坠,和人私奔后又被抛弃,独自抚养儿子,在香肠厂做女工,与莱农相比,一向果敢聪颖的她却过着贫穷困顿的生活。如果只把婚姻当作自身阶层进步的阶梯,莉拉可以轻松地当一位富太太;如果只是把个人天赋当作赚钱的工具,莉拉可以轻松地让前夫的肉食店日进斗金。但是,莉拉没有,她从来不在乎或者可以说是不介意自身阶层,对金钱的欲望也极低,唯一热烈追求的只有知识。她的生活里始终充满着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中年的她自学编程技术,自办公司,充分挥洒了自己的才能。回望过去,老年的莱农说自己的一生,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那么莉拉呢?莉拉始终是少时那个拼命认字读书的小女孩,终其一生都在自我拼搏。
小学意大利语老师曾对莱农说:“当庶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假如一个人想一直做庶民,那他的孩子、孙子就会命如草芥,不值一提。”莱农一直在摆脱庶民的身份,而莉拉却拒绝,也许在她的内心世界中从来没有身份、阶级的界限,她唯一心悦诚服、顶礼膜拜的只是知识本身而已,她也从没有为任何东西妥协和让步,她永远那么坚定,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状态。如果说莱农的成功值得肯定,那莉拉也应得到同样的掌声。
莱农和莉拉的一生,其实是女性一生的缩影。当代女性,一路披荆斩棘,读书、就业,有人选择婚姻完成身份转变,有人选择事业独自绽放,大部分人在婚姻和工作中努力追求平衡。小说中的莱农和莉拉是作家在文学文本中构建的极致存在,回归现实生活,种种束缚中是我们很难做到极致,但是莱农和莉拉对于自我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今社会,除了历史沉淀下的男权家长制话语环境,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也是施加给女性的无形压力。例如,大量的美容、瘦身、整形服务的目标受众都是女性;皱纹不是岁月的馈赠而是懒女人疏于保养的后果;家庭主妇的同义词就是脱离社会;提拨晋升优先考虑男性只因女职工可能面临生二胎问题等等。不难看出,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用下列词汇概括——美丽、纤细、生子、顾家、柔弱、愚蠢。对于这些词汇,女性可以选择对号入座,成为世人眼中的好太太、好妈妈;可以选择背道而驰,不婚不嫁不生孩子,像个男人一样和生活战斗;但也可以坚持女性固有的性别特征,在平凡的生活中学会无视社会枷锁、找到自己发展、挥洒的工作岗位或者兴趣爱好、永不放弃知识带给人的光明和智慧。
作为一名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女性,我对于《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是极其认同的。工作中需要女性保持不断求新、求知的状态,进而提高业务能力,获得与男性员工同等考察的机会;生活中也需要女性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快消费时代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活出自己的风采。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挣脱社会刻板印象,不论何时何地都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元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