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读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亲爱的读者,如果在您一生的阅读体验中,能够拥有这样一本书,它其中的某个篇章或者包含的某种思想不仅能触动您的灵魂并且能引领它与之共舞,甚至改变您的日常生活和命运,那这样的书您一定要常常翻阅,并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呵护。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我第三遍一字不漏地读完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后,对库希纳在前言中的推荐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辉的见证。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读完一本书,很少有连续读三遍的动力;读完一本书,很少有立即撰写读后感的冲动。这本书是一个例外。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我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又唯恐文字功底浅薄而违背弗兰克尔本意,因而迟迟不敢敲打键盘。第三遍读完后,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向大家作一个相对理性的介绍。
弗兰克尔是奥地利一名精神科医师,1942年,被纳粹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先后辗转在四个集中营之间,历经坎坷,受尽折磨,命悬一线。他用生命写成的心理学书稿在集中营里被无情消毁。他坚信,只要一息尚存,就可以东山再起。他赋予生命至高无上的责任。集中营里的非人生活待遇和繁重体力劳动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很多人没有等到解放的那一天。弗兰克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良好的运气,终于成为集中营里幸存者之一。当读到他为了和囚头搞好关系,耐心倾听囚头倾诉的故事后,联想到现实中的人和事,我即刻泪目。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三年期间艰苦卓绝地与命运抗争,寻找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绍根据自己的感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全书10万多字,通俗易懂,没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够无障碍阅读。
第一部分是作者根据进入集中营的囚徒精神反应的收容、适应、释放与解放三个阶段为主线,以故事的形式向人们客观反映了集中营里的真实场景。充分揭示了纳粹的残忍和囚徒的悲惨。毒气室和焚烧炉是集中营囚徒生命的归宿。为了活下去,囚徒们不停地与囚头斗智斗勇,力争能够多活几天。根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集中营共有150万人死于非命。濒临死亡的囚徒,多数已丧失生命的动力,唯有深爱着亲人的人,唯有明确使命的人才能够不停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书中至少三次引用尼采的名言,其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弗兰克尔在书中告诉自己和朋友:“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健康、家庭、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和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弗兰克尔在书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他根据自己的集中营经历感悟出的心理治疗方法意义疗法。他说:“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他认为:“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
他在书中特别提出一个概念:存在之虚无。他引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特别指出:二十世纪,有很多人具有存在之虚无这种现象。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世界范围,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严重问题。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出了的“预期焦虑”的概念,基本反映了比较严峻的社会现实。读书焦虑、就业焦虑、晋升焦虑、婚姻焦虑、生活焦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需要对现实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人究竟怎么活着,才不辜负生命的本真?人,只有懂得生命的意义,才能有诗和远方。当务之急,是去除生命中的虚无主义,赋予生命意义,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生命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即便是遍体鳞伤,也要去寻找疼痛本身的价值。按照弗兰克尔的观点,苦难和死亡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牢骚满腹、怀才不遇、求全责备和无病呻吟。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期望,即便出现暂时困难,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自暴自弃,失去信心。要树立危机是化了妆的机遇的意识,善于从不利中寻找有利,才能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弗兰克尔认为,“治疗师扮演的角色好比是眼科专家,而不是画家。画家试图向我们表达他自己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眼科医生试图让我们自己去观察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意义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时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就堕落成放任。”
特别认同弗兰克尔在书中的一句话:“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对比一下现实中那些天天期盼着成功的异常功利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自我超越是耕耘,自我实现是收获。真正的成功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一定是耕耘的副产品。
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审视,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些许闲暇时间,将《活出生命的意义》认真读上一遍,也许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好书,我一定还会继续阅读,也一定会读懂生命的意义,读出生命的精彩。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师,是医学博士,他是二战期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本书以他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体验写成,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为重点。
全书以在集中营的经历,从精神病科医生的视角,阐述了人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活下来,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进而探索生存的有意义在哪里。作者在死亡率高达99%的纳粹集中营能够活下来,除了幸运之神的安排,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内在强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里,也会恐惧,疼痛,但他终究通过个人的意志力,改变自己,也通过自己的专业影响其它犯人。
爱与幽默感以及内在的自由是作者战胜苦难的法宝,即使身体不能自由,但心却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自由”,“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外在命运的”。
书中还写到“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首先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这句话对于当时时刻濒临死亡的集中英尤为重要,食物短缺,天气寒冷,流行病都严重减弱的犯人的抵抗力,当看不到胜利前的曙光时,许多犯人就没有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现实生活中越多人因为失去了生命的目标,而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尸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虚而自杀,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因失恋而失去生活的动力,自杀被抢救过来,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闺蜜并未对她讲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忆了两人一起出去逛街买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的回忆,女孩终于从失意中恢复过来,直至重新活过来。我想打动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细节的美好,无论是穿着还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个世界给予我们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期望,即取决于我们对生活报以什么态度才是重要的,内在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态度,是消极应对,被命运推着走,还是积极行动,从生活中不断找寻生命的意义,从而克服不断遇到的困难和磨难,把这一切当做生活的馈赠,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成长,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能够从本书中读到这层意义,对我来说,也是获得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活出生命的意义》书评
《活出生命的意义》书评
书名: 《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尔
译者: 吕娜
字数: 7.4万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首次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开始时间:2020年4月2日
完成时间:2020年6月24日
阅读场所:上班路上的地铁上
阅读形式:掌阅的电子书
推荐指数:10分+++(重磅推荐)
== 适合人群:所有人群都适合,建议所有人都应认真地阅读一下这本书;
== 阅读建议:建议每天阅读一部分;
== 选择此书的原因:这本书的名字包含的意义对我很有吸引力,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内容之一,再加上其他书友的推荐,就确定为精读书了;
== 主要内容: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介绍了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的一些场景,人物,以及客观描述、体会;后半部分就是根据前半部分的介绍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以为前半部分可读性会强一些,后半部分因为是理论性的,可读性会弱一些,全部读完后,两个部分都很精彩,后半部分因为有了前半部分的铺垫,更加地精辟生动。而且作者的观点独特而真实,可以引起读者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就是说,这本书的影响力很大;
== 直到阅读完全书的最后一个段落才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通过这本书和书中的这些文字,去帮助每一位读者弄清楚他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就像其中一个段落所写:
“ 摘录:做个类比,让我们看一场电影:它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被作者这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帮助精神深深感动,感动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思考的结果如下:
“ 小星星的生命意义: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每一本已选择的书单里遨游、奔跑,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好本职工作,做好自己,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其他的优势和兴趣,并让它们发挥到极致。”
==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着眼点在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上,并得出结论:人类所有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苦难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不仅仅需要以一种顽强的精神对抗苦难,还有其它的选择:可以自主选择在每一个所经历的“苦难”中自己的精神态度和灵魂高度,这就是本书的闪光点之一。即:可以一边和苦难呆在一起,一边拥有着以往的精神世界。关于这一点,我的最深体会是:比如自己或身边人感冒或生病了,这时候可以采用一种接受疾病的想法:接受它们的到来,同时深信它们会离开,只是需要时间,不能着急。如果是自己,可以继续每天的安排和计划,不同的地方是:需要带上它们;如果是身边人,可以给身边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方式有很多种,而不是和身边人过多地谈论它们;
== 这本书的影响:阅读这本书之前,每天的生活,有点类似于日复一日的重复,可能比这个好一点吧;阅读这本书之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发现和找到自己的所爱之事,并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它们。每天快要结束时,会回想一下当天已完成的事情并进行反思,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做得欠妥;每天即将来临时或每晚睡前,会计划一下明天需要完成的事情,具体包括:哪个时间段看哪本书,每个零碎时间做什么,晚上和孩子们相处时需要引导他们做什么等等。每一天,因为这些已经完成的和即将完成的事情而充满了成就感、喜悦感、自豪感,每一天,我的生命时光不仅仅在家庭和工作中完成,更重要的,我找到了为自己奋斗的意义;
== 阅读完这本书后,对如何选择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籍有了更深的体会,没有人人必读的书单,有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特定书单,对我来说,选择一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它的内容,是否属于自己想要深入学习、提高、了解的内容之一;
如果确定了第1条,可以在网上查询关于这本书的简介,和相关的评价,这些只是供客观参考;
最后问问自己,如果阅读了这本书,是否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 最后,真心感谢本书的作者,感谢能看到书友的推荐,让我遇见这本书,走进了它的世界。它改变了我的生活,遇见它之前,我就像一个井底之蛙,现在,突然爬到了井口上,看到了广阔的天地,接下来,需要走出去,去更多地经历,也许会有更多地眼泪,却是无悔的生活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说明:本文转载自樊登读书会,版权归樊登和樊登读书会所有。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读后感
我们很难有机会去体验集中营的生活,但我们的精神却时常经受着集中营一般的煎熬。相反,有一些人进了集中营,肉体忍受着地狱般的折磨,精神却依然高贵、独立、平静。这里面一定有关于人生的秘密。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二战期间被抓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经历了平常人无法体会的折磨。最终使他活下来的,是他心中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就像尼采说的“那些没有打败你的,会让你更强!”弗兰克尔将奥斯维辛的经验转化为心理学的意义疗法。当你觉得生活失去方向、没有目标、丧失意义的时候,抱怨、喝酒、旅行都未必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这时候你最需要的是看看这本书,然后思考一下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弗兰克尔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一生都对生命充满着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拿到驾照。80岁时,弗兰克尔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10本书之一。
集中营的斗争
对于没有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很容易对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抱有一种错误的同情心态。外人对囚徒之间为了生存的残酷斗争一无所知。这是一场为了每天的面包、为了生活、为了朋友的斗争。每一次的转移(终点可能是毒气室)就是一次斗争。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或朋友的名字从转移名单中划掉,尽管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胜出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死亡。对于看守来讲,犯人只是一个编号而已。人们没有时间考虑伦理问题,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活下去。因此,会尽量设法使另一个号码来取代他在名单中的位置。
通常情况下,只有牢头才有吸烟的权利。当我们看到狱友吸烟时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而这种勇气一旦失去,就很难挽回。通常几天后他就会死亡。
恐惧的入营经历
在看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站牌的时候,火车上所有人的心脏几乎都骤停了。这里意味着死亡。犯人们排着队从一个漫不经心的党卫军军官面前走过,那个军官用手指随意的左边指指、右边指指。作者在经过他面前的时候努力地挺直腰杆,显得精神的样子。军官犹豫了一下,向右边指了指。后来知道,那天90%的人被指向了左边,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块香皂走进了“澡堂”。那里实际上是焚烧室。
集中营里的好奇心
脱光衣服,剃光头发去洗澡。作者还试图保留一份科学手稿,被老犯人斥责为“狗屁”。在浴室里每个人焦虑地看着喷头,当发现喷出来的是真的水时,每个人都放松了下来。相互取笑、打闹。大家发现只有赤裸的身体还属于自己。这时幽默感反而滋生了起来。
紧接着出现的是好奇心。这种冷酷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比如作者常常设想自己洗完澡后赤裸裸湿漉漉地站在寒风中该是什么结果?随后的几天,好奇心变成惊讶,惊讶于自己居然没有感冒。一名医生甚至惊呼:“教科书在撒谎!”因为根据教科书的定义我们早就该死了,可我们还活的好好的!很多以前睡觉很挑剔的人,现在不洗澡不刷牙和鼾声如雷的人挤在一起,枕着满是泥浆的鞋子也睡得很香。
活下去的秘诀
几乎每个人都想过自杀,最简单的方法是跑去触摸电网。尽管做出自杀的决定一点也不难,但自杀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囚犯们在恐慌的第一阶段之后就不再惧怕死亡了,几天过后连毒气室也不怕了。因为毒气室至少可以使他们免去自杀的麻烦。
一位老朋友(他比作者更早进入集中营)对作者说:“如果有可能,每天刮脸,不论要用锋利的玻璃还是最后一块面包换刮脸工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而且刮脸还会使你脸色红润。想活下来,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如果你脚后跟起了个水泡,走路瘸了,第二天就会被送进毒气室。刮脸,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擞地干活,你就不用怕毒气。”
逐渐变得麻木
刚开始的时候囚徒不忍目睹别人被罚示众。几天或几周后,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进入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这个囚徒的眼睛将不再躲避这一切。由于感情已经麻木,他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即使看到一个12岁的孩子脚趾被严重冻伤,医生用镊子拽去变黑坏死的部分,旁观者的感情也是麻木的。
当一个人快死亡的时候,其他囚徒会接近还没冰冷的躯体。有人夺走死者剩下的土豆泥,换掉他的鞋子、上衣;连只拿到细绳的人都会因此沾沾自喜。
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真正的保护自己。
等待死亡与享受面包
当皮下脂肪消耗殆尽时,犯人们就像骷髅,不断感到身体开始消耗我们的生命。肌肉逐渐消失,身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棚屋里为数不多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每个人都能准确的判断出下一个会轮到谁,自己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去。有一天当看到一个平日里非常自尊和勇敢的人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的时候,就知道他活不了多久了。他哭的原因是因为鞋子已经破的无法再穿了。
有时候干重活的人会得到一块面包。犯人们就如何处理每天仅发一块的面包展开了无休止的争论,主要是两派意见。一派赞成立刻吃完,这样的好处是每天至少有一次暂时不饿的机会,而且可以防止面包被偷。另一派持不同观点,他们主张将面包分成几份。最后,作者加入了第二派的队伍。
集中营里的精神生活
囚犯对宗教表现出难以想象的虔诚。宗教信仰的深度和活力令初到者惊奇和感动。随处可见临时凑在一起祈祷的情景,这些又累又饿,衣衫褴褛的人蜷缩一团,口中念念有词。
集中营有时还会进行科学争论,集中营主管医生(也是犯人)邀请作者来参加精神降神会,参加者中甚至还有一名党卫军军官。最终请来的神灵写下了“败者遭殃”的拉丁文。
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内心的伤害会少许多。他们能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为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集中营里身体羸弱的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在忍受各种奇怪的折磨的时候,作者心里最常想到的是自己的妻子。“不论真实与否,我都坚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作者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和被爱。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艺术生活
囚犯的内心生活可能很极端,他们能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这些美甚至可以让人忘却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大家像圣徒一样的表情欣赏巴伐利亚的晚霞,一名囚犯由衷的感叹“世界多美呀!”囚头和个别违规的军官会组织大家搞联欢会,能够让大家笑一笑的人会得到一些奖励。一个唱意大利咏叹调的家伙甚至得到了桶底的豌豆汤。有一次,臭名昭著的“恶鬼”囚头被邀请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作者为了忍住不笑把嘴唇都咬疼了,这极有可能救了自己的命。作者带头鼓掌,后来还真被分配到恶鬼的手下。幸好当时鼓掌给他留下了好印象。
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幽默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钟。人们最常讲的笑话是假设自己自由后还保留着集中营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参加聚会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自由身份,在分汤时央求女主人“从锅底给舀一勺吧!”
命运感
集中营的犯人害怕作出决定,也不敢采取任何主动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一切皆有定数,不要试图去影响命运,而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有时你得在一瞬间做出意味着生死的决断,有时在转移名单上意味着死亡,有时留下才更容易死。犯人们更愿意让命运替他做这个决断。尤其是在决定是否逃跑的问题上。
集中营的最后一天
集中营里的人已经不多了,作者接到任务去埋葬三具尸体。他们想趁机逃跑。可就在准备运送第三具尸体的时候,集中营的大门被撞开了。一辆涂着红十字标志的汽车缓缓驶向操场。车上卸下来不少药箱,每个人都分到了香烟,拍了照,大家感到无比欢快。看守们突然变得随和起来,想赢的我们的好感。可就在大家都觉得自由了的时候,还是有一批人被集中起来烧死了。在之前,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还抱怨没有坐上那辆负责转移的卡车上。
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集中营里的两极
在集中营里犯人们普遍表现出冷漠、自卑、嫉妒、易怒。经常会因为分发食物导致群殴。甚至作者也经常想挥起拳头揍人。面对这种环境,人是否还有选择的余地呢?
事实证明是有的。我们都记得那些走过每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种人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别人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每天人们都会面临抉择,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还是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的“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作者曾目睹一个年轻女子的死亡,她告诉作者“我感谢命运给我了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蹋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她指着窗外:“这棵树是我孤独中唯一的朋友。”
让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义
有一天号长F告诉作者“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告诉我1945年3月30号我们会得到解放。”F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他满怀希望的告诉作者,他坚信3月30号自己会获得解放。距离那天越来越近的时候,F开始生病,高烧。3月30号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伤寒。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不是因为流行病,而是因为多数犯人都天真的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减弱了身体的抵抗力,导致死亡。
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这些任务(也就是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做一般的定义。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即使在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的、孤独的一个人。对我们来讲,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有位狱友刚到集中营时跟天堂达成了一个协议: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对这个人来说,苦难和死亡是有意义的。
意义疗法
与心理分析相比,意义疗法不那么内省和溯旧。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该完成的意义。意义疗法让患者直面并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让他意识到这一意义会大大增强他克服神经官能症的能力。
在法国的一项民意调查中,89%的人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61%的人承认自己生活中确有某种东西或者人是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德国的结果与此仅仅相差2%。
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在集中营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这种紧张是精神健康必不可少的。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
存在之虚无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现在我们能够理解叔本华的话了: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事实上,厌倦所带来的问题要比焦虑带来得多。自动化会导致工人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而不是来问医生。意义疗法既非说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劝诫也不是逻辑推理。治疗师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是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寻找生命意义的三条途径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追寻真善美或者爱上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一个案例
有位老人来找弗兰克尔咨询,他很痛苦,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妻子死亡的伤痛。弗兰克尔问他:如果你比妻子先死,你的妻子会怎样?老人说:那她一定会痛苦万分。“所以”,弗兰克尔说“你现在的痛苦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使你的妻子免于承受同样的痛苦。”
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其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这本书是是在读熊培云的老师的书《慈悲与玫瑰》中读到的,熊老师是相信”个人自救“的,即使在世界最坏的时候,外界环境最恶劣的时候,个人还是能够拥有内心的自由和作出相应的遵从内心的选择,他引用的便是书中的“即使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正是在熊老师的指引下,翻开了在好久前就下载在微信读书的这本书。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何时屯的这本书,但正是受到熊老师的召应,又一次接触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人,但能遇到拥有伟大的灵魂的机会少之又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去了解弗兰克尔的生平,才发现除了伟大的灵魂之外他更是一个有趣的人,六十八岁还在学习飞机驾驶,八十岁还去登山,从某种意义上,他对于生命的这种追求,符合了我心中的理想。
对弗兰克尔的介绍,一般都是说他是维尔纳第三势力学派“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列。
三个学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做的简单的归纳就是,心理分析是追溯过去,从人的过去中发现症结并解开,个体心理学重视参与现在,认为每个人都应从参与社会活动中寻找自己,而意义疗法学派这是面向未来,需要设定目标去完善自己。三个学派各有侧重,而针对的不同的心理缺陷。
而意义疗法对于患者而言,是最残酷的,因为他需要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弗兰克尔眼中“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动机。这种生命的意义独特的,因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个人来完成。对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虽然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是也是一种人类必需的合理的真正需要。”
正是基于这种假设,弗兰克尔提出了导致“意源性神经官能症”的两种可能“存在之挫折”和“存在之虚无”。所谓“意源性神经官能症”是相对于“心源性神经官能症”,主要不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而是由追寻意义的过程遇到了挫折和认为没有认可意义值得追寻,所以出现了诸如空心症和对生活各种不满意的症状。他们并不是心理疾病,但是患者却会深受困扰。
之所以出现“存在之虚无”,在弗兰克尔看来主要源于“人类本能的指导行为的安全感的丧失“和”前现代社会指导行为的传统的崩溃”,人们失去了行动的方向,只有要么跟从所有人走流行主义的路线,要么服从某个权威进入集权主义的牢笼,但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么是焦虑,要么是厌倦。正如叔本华说的“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极之间。”
要治疗意源性神经官能症,弗兰克尔认为只有靠个人自我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你不该追问抽象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而实现的途径在他看来有三条: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自然或文化或者一个人的独特性(爱)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某种态度
如果一本书,只讲到意义疗法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方法,它并不能使我信服,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的方法都太抽象,无法想象和实践。
但这本书的最大的可读之处是,弗兰克尔时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那个1/28的幸存者,在书的前部分相当于他的集中营经历的自传,讲述了他如何在集中营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相对于那些无所顾忌的囚头,和那些完全失去自我变成工具一般的普通狱友,他是靠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找寻内心的自由来度过集中营的艰苦。
集中营每日的心理挑战是:我能否活下来?不能活下来,所受的苦难有何意义?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意味着失去生命。
在集中营人只关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精神高度紧张,摧毁了所有的价值观念,怀疑一切。而失去自我价值,没有人的感情和自尊。就如真正的绵羊一样,等待着宰割。
弗兰克尔却能在集中营仍然从事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一,完成自己的专业书稿
二,回忆自己的深爱的妻子
三,黑色幽默面对苦难
四,欣赏偶尔的自然风光
五,寻找独处沉思的时间
正是集中营的生活,让他认识到:
在集中营,在活人实验室我们亲眼目睹有人像猪猡,
有人像圣人。人的内心里,这种都可能有。
最终表现出那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他从中更是体会到苦难的意义,苦难是让人的精神升华,苦难是命运的选择让你找到生命的意义。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讲:“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受过的痛苦”
同时他也批判了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大家对于幸福的过度追求中,暗含着对不幸的一种蔑视和认为不幸是耻辱。
一个人的不幸从对社会做贡献的角度来讲意味着“没用”,诸如乞丐,残疾人等。
我们的社会尊崇成功,尊重对有社会贡献的人。但经常会将“人的有用”和“人的尊严”混淆。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社会有贡献,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人的尊严,有他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只认同人的有用,而忽略人的尊严,无异于希特勒的纳粹。那么用安乐死执行屠杀“慈善”地杀死因年迈、疾病、精神障碍或其他各种疾患而丧失社会有用性的人的黑暗时代就不远了
而人性是复杂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时人发明出来的,
但是,心中默默祈祷着上帝而进入毒气室的也是人。”
正因为人性复杂,我们才更需要每一个个人的自救,即使再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要保持内心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看完这本书,我必须承认,人得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否则,人生就容易陷入弗兰克所说的“存在(意义)之虚无”导致的精神空虚,抑郁,暴力,吸毒,自杀等等消极倾向都是因为精神空虚和无意义感导致的。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而且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人是否强大,是否幸福,完全在于你的精神,在于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知行合一。
不过,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并没有可以普适于任何人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在本书的最后,弗兰克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崇高的信仰,同时体现了第一和第二两种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同时,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也体现了第三种方式。
思考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我想,我的生命意义,在于做中国的巴菲特和释迦牟尼,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实现财务自由和生命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肉身,自己的出生和死亡,都只是大自然偶然的产物,我们只是宇宙海洋中偶尔飘起的一个浪花,一切不由我们自由选择,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我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我相信可以通过探索,找到生命自由,灵魂永生的途径。
帮助他人实现生命的自由,就算不能成功,就算最后发现是徒劳,那是否也比活得浑浑噩噩要幸福?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已是快乐,又何必纠结于有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