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历史的温度读后感400字
《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给我解答了很多的疑惑,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本书为我们讲解了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下被忽略的人性的光辉。
书中为我们讲述的这些伟大人物不再刻板冷傲,作者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迷茫脆弱的一面生动的展现给了后人,这反而让这些历史上的伟人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的有血有肉。他们的奋斗经历启示着后人,他们前进的脚步代表整个时代共同进步的阶梯,他们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难与困境,使读者不禁反思自己的经历是否还值得抱怨。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实感受着时代的变化,感受潮流的变动,享受科技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一切似乎是必然的,却又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我时常在想,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会不会想到他们的所思所动,能对历史车轮的行进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认真生活、仔细品味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表达。(朱传帅)
第2篇:《历史的温度5》读后感
近现代历史一再表明,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像小孩子:我看你手里有颗糖,就想方设法要抢走,你不给?不给我就抢。而所有的国家之间,像一群孩子,有想当老大的,有想当跟班的,有霸凌的,有充当打手的,也有被霸凌打的;有你跟我好我也跟你好的,也有你想跟我好我却不想跟你好的;有你揍我我就揍你的,有你揍我我就只能受着的,也有你拉帮结伙揍我我也找一帮哥们跟你互殴的,最悲催的是那些老实懦弱的,几个头头争着想当老大,却把老实懦弱的孩子课桌书包全都瓜分了还要揍一顿,甚至赶出教室…国家之间的争斗像孩子打架一样赤裸裸而蛮横,所不同的是一个国家去抢别的国家东西会找些可笑的借口罢了。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1.与自己的博弈
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接了孩子本打算去看电影,无奈路上堵得一塌糊涂,眼看着地图上路线越来越红,预订的《心灵奇旅》离我们越来越远,我十分焦虑。可是一辆又一辆车欺负我这个不熟练的司机,不停地插队,后来眼睁睁看着前面两辆车追尾,我被挤到了最左边的左转道上,以我这种车技,是没有办法挤回原来的车流里直行的。看着因为赶不上心仪已久的电影而失落的孩子,我心一横:“闺女,咱今天不去看电影了,干脆去吃大餐,明天再去看电影好了”。手机app上预订了明天的电影票,然后所有的事情突然都豁然开朗:既然已经在左转道上了,干脆就先往前走,大不了到了红绿灯左转换一条路走,反正也不着急去看电影了。然而当我在空旷的左转道上走到红绿灯路口,发现路口多辟出一条车道来作为左转道,我不用排长队就可以直行,实在是意外之喜。
嗯,不跟自己较真,与自己的博弈学会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心态。女儿看着前面的车河说:这么看过去还挺好看。我看了一眼,那一排排的车灯如此璀璨,照亮着人们回家的路。
2.与他人的博弈
其实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博弈,(反正为了交作业)就硬凹一下勉强算吧!
在餐厅吃完饭,我们还剩下甜点没上。这时候两位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在等位子,其中一个孩子的餐已经上来了,却没有地方吃。于是我对服务员说:你帮我把没上的甜点打包吧,我带走,这样可以让这几位客人坐下吃。两位女士让孩子先坐下了,她俩站着。这时我发现另一桌4人位也只坐了一对母子,于是我征得对方同意坐到他们桌,这样等位子的四个人都可以坐下了。而那对在吃饭的母子呢,看我女儿比较大,就问我们几年级,得知我们初中特别高兴,因为她正想了解初中的情况。聊了一会儿,我打包的甜点也来了,我们互相道别并互相祝福新年快乐。
三桌客人的共赢,从互相体谅开始。人与人的交往也是,而《历史的温度》系列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一样,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第3篇:历史的温度读后感800字
在这个暑假里我偶然在爷爷家中看到一本书,就是《历史的温度》。历史的温度记得他是一套书,在新华书店见过,但当时看着有点贵,也是有另一个买书的目标,当时就先没有买,这书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几年前妈妈买了之后没看,当时三年级的我就拿起阅读,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书全看完了。因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读完的书就先拿到爷爷家去了,昨天去爷爷家看见了这本书,倍感亲切。我的学科里最擅长的应该说是历史,虽然小学暂时不学,无法检验,但至少我对现在自己的历史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多邻居和妈妈的同事都夸我历史好,还经常问我最喜欢的历史书是什么,如果这么说的话,《历史的温度》首当其冲。
《历史的温度》使用一个个小故事带我们寻找历史后面的真情。历史书不怕写的文笔不好,最怕的是无法写出客观的事实,让读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实的作者的主观印象,这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来说,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以正确的姿态,以当时真实的情况留存在历史长河当中。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讲述了真实的历史,不仅真实,而且温暖,要不然书名叫《历史的温度》嘛。什么叫温暖,历史书很难写出温暖,因为它是要把几十,几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讲述出来,没有人接近那个时候,没有人体验过那个时候,只能靠文献和口口相传的证据讲述,自然会有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现在的故事一样详细的讲给你,有时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时间和地点来表示,这样的故事是不好听的。
这本书在每个故事完结之后会有一个独特的栏目:“馒头说”。在这里作者会把这一个历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称来评价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而里面绝对会有让你受益匪浅,陶醉其中的升华,这些句子是公正无私的,完全能将你的世界观造成巨大影响,让你进入安静,正确的自我思考,对这个世界或许有一个新的审视。
总结一下:这本书叫《历史的温度》,它用温暖的口吻带我们寻找历史背面的温情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第4篇:《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历史”二字激起了我的兴趣,抱着好奇的心去看了书评及介绍,深入我心,二话没说就把一套三本书给买了,以此来消磨时光。其实,所谓的读后感,也只不过是我个人看这么多年的历史,所添加的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论原创,都是别人写过的,我只是总结;论新意,也没有,相信大家也都看过;我之所以写,是想给大家讲述一些所谓的正史中没有的东西,外加自己的一些乱评说而已!
“历史”二字,自人类存在开始,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千年了,这二字也赋予了时代的沧桑感。时间是历史的脉络,人物是历史的主角,按着这条思路,由人而汇聚了事件,而事件却成了历史记录的文字,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所能熟知的历史。然而,几千年来的历史,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想要全部记录,这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物众多,事件繁琐,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怎可能全部记录呢?故而就分为了正史和外史。正史嘛,顾名思义,就是官方所记录的事件,入选历史课本,给国民进行正规的普及教育的,可信度按道理来说应是100%,然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里面所记录的内容或许已经被篡改了;而外史,就是官方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入选历史课本,但却被其他小说杂志所包含在内的,它们比较公正客观的进行了评论,不以人的主观想法为转移,正所谓意志精髓没有变,可信度约为90%以上;同时二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正史记录的是大事件,而野史却是小事件,这就好比正史是一颗大树的主干道,而野史却是那些小小的分支杈叶,主干道看起来虽宏伟,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过于直白,少了点乐趣;而那些分支杈叶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们更深入的去了解历史这颗大树。因此,在此给各位一个小小的建议,正史可以稍微的浏览一下,知道个大概即可,而野史有资源的话就要好好的精读了,毕竟野史里可包含着你大都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说起我与历史的结缘,细细想来应该源于一本讲述世界史的书籍,当时可真是废寝忘食的看这本书,前后翻了应该不下于10遍左右,后来上了初中,开始接触了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从秦皇朝建立到三国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英雄;从两宋时期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继而开始了中国近100年来的屈辱近代史;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文革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细细读来,都是一部部跌宕起伏的大电影,如果你用心去读,会发现其中的种种趣事,同时也包含了各种的辛酸苦辣,令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史固然很好看,很有意思,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从此走上历史“不归路”的却还是世界史,通俗来讲,也就是所谓的外国史!
与世界史的结缘,其实是源于初三,那时初步学习了世界史,加上历史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令我对世界史很是痴迷,其中最感兴趣的还是当时的一战二战史,由于这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的影响太大,历史课本中就介绍的比较详细了,比如一战时期德军小毛奇所实施的“施里芬计划”,德英法所参加的“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而二战时期的就更出名了,1929-1933年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而德意日三国却选择了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及军国主义,最终走向了战争。说起二战时期的主战场,欧洲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的绥靖政策,致使希特勒撕毁巴黎和约,开始军备竞赛,占领苏台德地区,入侵波兰,最终一个月打败了当时欧洲第一陆地强国-法国;而亚洲战场,就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继而随着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发展为“华北五省自制”,接着就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全面开始。而到了大战中期,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行曼施坦因元帅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而在东南亚的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的带领下,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全面参战,最终导致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而到了大战后期,德国的希特勒被内部人员进行了暗杀,动摇了当时的民众信心,盟军实施的诺曼底登陆事件,则直接加速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美国在日本投了“小男孩”和“胖子”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国中国东北,则让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精彩的二战史落下了帷幕!在二战史中,德国的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我则进行了专门的书籍资料查询,看了很多书,对其军事才华甚是佩服;而盟军的将领,认为在北非战场打败沙漠之狐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被过分的夸大了,看一下当时的兵力物资对比,会发现蒙哥马利打败隆美尔被英军过度神话,那是希特勒为了苏德战场而主动放弃了北非战场。此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也不多余评论。
第5篇: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初拿到这本书,有点厚沉,读完才觉意犹未尽。
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呈现历史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背后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有残酷、杀戮、更有救赎。历史背后的温情在文字中静水深流,读到特别触动的地方,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
教科书中的居里夫人,我们从未真正理解过她。如果因性别歧视被迫与他人平分诺贝尔奖,还算为她在科学界赢得认可,那么在丈夫逝世后等待居里夫人的则是残酷命运。感情遭遇背叛,失去友人支持,面对拿石头砸她家窗户、称呼她为”荡妇“、要求她离开的法国人,47岁的居里夫人一战期间拿出全部诺贝尔奖金购买战争债券,在卡车上组装一台发电机、一个病床、以及一台移动的X射线仪,冒着生命危险开车前线为负伤士兵检查,大大降低手术难度,还为150名妇女开设X射线学习班,将女儿也派上战场,自己则收集放射性气体制作空心针,为感染组织消毒。这是何等的心胸与气概。
二战让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让我们看见一个平凡人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刘翔的热血与坚韧,令人动容。汉奸将军“张自忠”的自我救赎之路则是血泪铸成。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68岁抬棺出征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悲壮与感动已难以形容。
最让人热血沸腾是中国近代史的战争篇,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屈辱背后是一张张保卫河山的生动面孔,智慧、勇猛、大义凛然。
历史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让人感到温度,而不是停留于书本的枯燥讲述。作者文笔简练流畅,叙事平稳而有技巧,大概这就是功力。阅读过程,我不止一次热泪盈眶,不止一次掩卷静默。(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