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唯一的听众》。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个热身活动,请看大屏幕——
本文是一篇()。
A散文
B诗歌
C小小说
生:本文是一篇小小说。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读到文章的结尾的时候,才突然明白老妇人的真实身份,感到很意外,想到了我们五年级学的一篇课文《桥》,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篇小小说。
师:说得很好!善于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来学习!大家知道这种结尾有个特别的名字吗?
生:知道。我们老师在上《桥》这课时告诉我们,这是“欧亨利式结尾”。
师:了不起!“欧亨利式结尾”是小小说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样的结尾往往出乎我们的——
生:意料之外。
师:但又在——
生:情理之中。
师:非常好!这样的结尾往往给我们惊喜,给我们震撼。同学们,小小说是小说的一种,但它也具备小说的所有要素,来,读一读——
生:(齐读)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二、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师:下面,开始我们这节课的活动。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一、梳理情节
请按照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师:好,开始默读课文,独立完成。
生:(默读,思考)
生:起因:我拉小提琴被称为“白痴”,只好到一片树林里去练琴。经过:一位耳聋的老妇人不断给我鼓励,让我充满了信心,我的琴技进步神速。高潮:妹妹告诉我老妇人竟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和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结果:我对小提琴无法割舍,永远感激那位老妇人。
生:(鼓掌)
三、感受人物,树立形象
师:文中有几个人物?
生:四个。
师:谁是主要人物?
生:“我”和老妇人。
师:“我”是不是主要人物?
生:不是。文章是通过我来写老妇人的。
生:我补充一点:文章的题目是唯一的听众,这就说明文章主要写的就是那位老妇人。
师:文中是通过“我”的变化来写老妇人的。“我”变化前是什么样子?
生:(读)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我想到的是自卑。父亲和妹妹的打击,让我丧失了在家练琴的勇气。【板书:自卑】
生:我想到的是沮丧。就是听了父亲和妹妹的话,听着自己琴声,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不是一块拉琴的料子。
生:我想到的是白痴。就是“我”的智力决定了“我”根本不可能把琴拉好,在这方面是一个弱智。【板书:白痴】
师:可怜的孩子!谁来读读描写“我”变化之后的片段?
生:(读)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
生:还有,(读)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这是第二处,还有第三处: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师:谁也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自信。以前“我”不敢在家练琴,现在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说明“我”恢复了自信。而且永远爱上了小提琴。
师:这个词正好与“自卑”相对!【板书:自信】
生:高手!
师:大家觉得“我”称得上高手吗?
生:称得上!
师:好!我们就写上这个词语。【板书:高手】我们都知道,是谁让“我”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生:老妇人!
师:是的,老妇人仅仅用三招魔法就改变了我!那么,老妇人究竟是用怎样神奇的“魔法”改变了“我”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老妇人的每一招“魔法”都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出来。
生:(默读静思)
师:好,谁来汇报?
生1:我觉得老妇人的第一招魔法就是“夸”。
师:大家都找到“夸”了吗?
生:(齐)找到了!
师:【板书:夸】那我们把老妇人夸“我”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齐读)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请你仔细说说,这一招怎么神奇了。
生1:老妇人的这些夸奖和赞美,让我充满了自信。我听了老妇人的夸奖,觉得自己还不是那么不可救药,所以会更加有勇气练下去。在文中作者写道:“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从“兴奋”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这种体验就说明作者的自信心回来了!
师:说得真好!你还想补充吗?
生2:老妇人不是夸了我一次,而是每一次我拉完琴她都夸我,于是,我的信心与日俱增!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无比自信的感觉。
师:好一个与日俱增!“我”一天比一天自信,往日的自卑感——
生:(齐)一扫而空,不复存在。
师:你还想说?
生3:老妇人夸我的语言特别美,富有诗意,让我们感觉到老人不是在随意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特别真诚!
师:你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来,我们也一起诗意地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这一招真够神奇的!让我战胜了自卑、树立了自信!【板书:树立自信】不过,这是老人的第二招。谁找到了老人的第一招?
生:望!老人说她是个聋子,那怎么装作是一个聋子呢,老人便一动不动的坐在椅子上望着“我”,告诉“我”她根本听不见。
师:有道理。
生:还有,我拉得很难听,老人也不皱皱眉头,只是平静地望着我,说明她真的听不见,否则,不会那么平静的!
师:是啊,这么难听的声音,对一个音乐家的耳朵来说,那简直就是折磨,然而老人却这么平静,可见老人这个“装聋子”的本领不一般啊!
师:成功地骗过了“我”!老人为何要装聋子呢?
生:老人想告诉“我”,“我”的琴声丝毫没有打扰她,让“我”不必介意,可以放心地在这个地方练下去。
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让“我”对她的那些赞美、夸奖我的话不表示怀疑!
师:那我们把文中描写老人装聋的句子再读一读!
生:(齐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老人这一“望”啊,让我对她善意的谎言深信不疑,从而打消了一切顾虑,放下戒备之心,也对老人夸奖我的话深信不疑,从而树立了自信。【板书:打消顾虑】同时呀,这一“望”,还饱含着老人对我的——
生:期望。
生:期许。
生:鼓励。
师:没错!这是多么神奇的一招啊!两招了,第三招呢?
生:(静默)
生:是不是“等”?
师:你太棒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第一,文中写老妇人的动词只有这一个了,所以我找了它;第二,老妇人想通过等来督促“我”练琴。老人用这一招改变了我。
师:一个“等”,说明每次老人都比我——
生:(齐)到得早!
师:老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等“我”呢?
生:因为老人和“我”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约定。
师:大家找到这个约定了吗?
生:(齐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读出这句话后面的深意了吗?
生1:老妇人强调了“每天早晨”,那就意味着她会每天早晨都来听,而“我”就必须每天早晨去拉!
生2:这个约定就像一种合同,答应了就得遵守,实际上是对“我”的督促。
师:我也认为是一种督促。
师:不管是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也好,还是激发了“我”的上进心也罢,总之,“我”听了这样的话,一定是——
生:热血沸腾!
生:浑身充满力量!
生:暗下决心,决不让老人失望!
师:哇,多么神奇的一句话!进一步想一想,老人为什么要跟我来这样一个约定?
生:老人是音乐教授,她知道学习一项本领最需要的就是坚持!而年轻人学习乐器总会有困难,有起伏,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她就用这样一个约定来督促“我”每天坚持练习。
师:哎呀!你如何有这般认识?是学过乐器吧?
生:(齐喊)她弹钢琴很厉害!
师:难怪!你练琴需要大人督促吗?
生:要啊!(众笑)我有时候也想偷懒,而且练琴很枯燥,很苦很累!有时候真的不想练了!(众笑)
师:为什么又坚持下来了?
生:爸爸妈妈威逼利诱。(众笑)你不好好练,就不给你饭吃!(众大笑)这是小时候,大了就讲道理。
师:是啊,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特别容易放弃。回到文中,“我”一定碰到过这样的情形——比如,有一天,气温骤降,“我”缩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心想,今天不去树林里拉琴了。可以吗?
生:不可以!老人还在树林里等“我”呢!“我”答应了她,怎么能食言呢?
师:比如,又有一次,“我”和同学约好了去郊游,等拉完琴可能就迟到了。那今天可以不去拉琴了吧?
生:不可以!老人还在树林里等“我”呢!“我”怎么忍心让她空等一场呢?郊游集合迟到了,可以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师:也有可能这样,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进步不大,怀疑自己真的不是这块料,心想干脆放弃算了,行吗?
生:不行!老人还在树林里等“我”!更何况老人每次还赞美“我”呢!“我”怎么能失约呢?“我”怎么能让“我”唯一的听众失望呢?!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约定,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坚持了下来!【板书:督促坚持】
师: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去领略这位真正的大师的风采吧!
【师生合作朗读第二部分。】
四、琢磨环境,领悟匠心
师:同学们,故事发生哪里?
生:小树林里。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环境描写。
生:(齐读)
师:这就是小说的环境。给大家什么感觉?
生:幽静。安静。
师:请问,故事只能发生在这里吗?
生:我认为是的。因为,只有在这里,一切才显得合理。
师:换个环境就不合理了吗?
生:第一,练琴是需要安静的,而我又特别不想打扰别人,所以在小树林里最合适;第二,老妇人的身份要一直隐瞒下去,所以这个环境里只能有两个人,不能出现第三个人,这才能让故事延续下去,所以我坚持只有在这里最合理。【生鼓掌。】
师:这样的分析,就叫有理有据,我不得不服!课文对环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描写,但是却显得特别重要。
五、推敲情节,改写片段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小小说,属于艺术创作。但是,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真实,这篇小小说的情节从生活真实的角度看,有没有明显不合理的地方?
生:(静思默想)
师:谁有发现?
生1:老人不是装耳聋吗?她为什么听着听着打起了拍子呢?这不是说明她听得见吗?
师:谁来解释解释,这合不合理?
生2:我觉得是合理的。因为老人本来就不是聋子,只是听“我”拉得那么好,情不自禁打起了拍子,也说明我的确进步很大,也为后面揭开老人的真实身份做了铺垫!
师:了不起,知道这是铺垫!
生1:那“我”明明看见了,为什么还没有发现老人是在装聋呢?
生2:因为“我”拉琴拉得太投入了,所以没有细想这样的问题。而且书上也写道“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会以为是老人真的用心感受到了“我”的音乐。
师:哪位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我听大人们说过一句话,“十聋九哑”,就是说,十个聋子里就有九个是哑巴,因为他们听不见声音,所以也就不知道怎么发出声音。文中的老人既然装聋子,为什么那么会说话呢?而且作者也不会怀疑呢?
师:你太厉害了!连“十聋九哑”都知道!谁给解释一下?
生:我也是今天才听说“十聋九哑”,毕竟我们生活中的聋子比较少。老人装聋,肯定没有想到这些细节问题。而“我”呢,肯定跟我们同学们一样,也不知道“十聋九哑”这个知识,所以没有产生怀疑。
师:这个分析有道理!不是“十聋九哑”吗?还有一个——
生:不哑!
师:不过,非常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常识,我很钦佩这位同学缜密的思维和大胆质疑的精神。再次谢谢!(全班鼓掌)还有谁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文中这个地方不合理: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师:怎么不合理?
生:“我”怎么知道老人住在12号楼的?
师:是啊,这是个问题!你怎么怀疑到这个上面来的?
生:我是这么想的:第一,老人不可能主动告诉“我”住在12号楼,这样会暴露她的真实身份!第二,“我”不会主动问老人住在哪里。
师:大家知道原因吗?
生:因为老人是聋子!
师:对!问了等于——
生:白问!
师:照这样说来,“我”告诉妹妹老太太住12号楼,的确不合理!那么,我们把它删掉吧!
生:不行,删掉了,妹妹就得不到有用的线索,就不可能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了!
师:是哦!那该怎么办呢?
生:(沉默)
师:同学们重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挑战,不知道不奇怪。我们一起想办法!本文是一篇——
生:小小说。
师:小说都是艺术创作,允许虚构。也就是说,本文也有可能是虚构的。既然文中这个情节不符合生活的真实,那么,我们能否将这个情节改写一下呢?
生:可以。
师:只要能够揭示老人的——
生:真实身份就可以了。
师:对!俗话说,“无巧不成书”,那么,“我”有可能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现老人的真实身份呢?
生:有一次,“我”看电视,正在直播一场音乐会,发现首席小提琴手就是老太太!
师:有没有这个可能?
生:有!
师:太有这个可能了!
生:有一次,“我”去音乐学院找我妹妹,路过一间音乐教室,发现正在给学生上课的就是“我”这位唯一的听众!
师:有没有这个可能?
生:有!
师:非常有可能!
生:“我”报名参加小提琴演奏比赛,评委席中竟然就有“我”的这位听众!后来,“我”拿了冠军,当场向大家讲了“我”练琴的故事,也表达了“我”对老太太无比感激的心情。
师:这个情节太妙了!
生:我设想的情节跟大家不一样:妹妹对“我”的进步感到十分好奇,问“我”是谁指点了“我”,“我”没有告诉她。没想到,有天早晨她竟然悄悄跟着“我”到了小树林里,等“我”拉完一曲,她从树林里走出来,认出了老太太。
师:哇!有意思!不过,写的时候,先不要告诉读者妹妹跟踪了,知道吗?
生:嗯!
师:同学们,我看大家都有当小说家的潜质啊!这样,大家下节课就把自己构思的这个情节写出来,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2篇: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板书课题谈理解并质疑。
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变化”单元的“唯一的听众”一课(板书:唯一的听众)。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看了这个题目,你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自主读识,读准字词,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自学提示一:
1.借助课后的生字表,把课文读准确,遇到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读完后想一想,你从课文中都了解到哪些内容。
检测交流:
1、读完课文,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2、出示两组词语认读并感受变化:
沮丧锯桌腿蹑手蹑脚懊恼
白痴抱歉溜走羞愧
优美美妙真正的音乐
无法割舍熟练
指名读词,并简单谈理解,从每一组词语中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拉琴少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谁让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在你的印象中,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合作读议:解析人物品质
自学提示二:从文中划出所有描写老妇人的语句,细细品味,感受老妇人的品质。
交流提示:我从第()自然段()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妇人是一个()的人。
1、学生汇报后,出示六句语言,
2、好的语言总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这段语言让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这位智慧的、慈祥的老妇人。好的朗读也应该是这样,能让听众感同身受,同桌相互读一读,看看你俩谁读得更好。每人读三句。
3、分三层,展示读,找单个孩子读。
4、孩子们,你们看,这些语言都描写了老妇人的什么?(语言、动作、神态)要了解一个人,光了解她的语言、神态、动作还不够,还要研究老妇人的?(心理)
四、双线并进,想象老妇人心理活动。
师:是什么原因让老妇人第一次相见就对小作者这么关爱呀?我们来看看他们初次相见时小作者是什么样子的。
1、出示第2自然段。自由读一读,特别注意红色字体,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发言。师相机总结点拨(蹑手蹑脚:不想让不是专业的父亲和妹妹听到)。齐读。
划出重点词,说说此时的作者是什么状态?
2、出示第三自然段。
可是画风突变,当信心满满的作者拉出声音时,他的心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指名读。你听出来了什么?
看到这样一个小男孩儿,猜一猜他接下来会怎么样?你觉得他需要的是指点吗?(需要信心和坚持)如果你就是老妇人,亲眼目睹这一切,你会怎么做?(预设:会鼓励他)你会告诉他你的真实身份吗?
写一写老人心理活动。
说说在老人的鼓励下,作者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老师读最后一段,从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小作者仿佛又看到?仿佛又听到?
六、总结:
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对于这样的听众,作者把感激深深藏在心里,只是:齐读“每天清晨,我还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地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这位唯一的听众就是(这位老人),就是(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就是(我唯一的听众),这三个词其实说的是同一个人,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来反复强调这位特殊的听众,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尊敬之情,大家也可以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让我们再满怀深情齐读课题。
第3篇:唯一的听众读书笔记
每每听说“善意的谎言”时,我总是嗤之以鼻:世上哪儿有那么多的“善意”!但在读了落雪的《唯一的听众》后,我有了新的感受。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初学小提琴且酷爱小提琴,在父亲与妹妹的打击下,十分沮丧,继而躲到树林里练琴,偶遇一位谎称自己耳聋的音乐教授,在她无私的帮助与鼓励下,“我”努力练琴,重拾自信,最后成为了一个优秀小提琴手的事儿。
可以说,只要我们多给予一点别人鼓励,多给予别人一点宽容,多给予别人一点自信,那么,他离成功就会更近一些。而当今成功的企业家,哪个不是带着大气磅礴与自信走出校园的?比尔盖茨中途退学,若不是因为他爸妈的阵营里的“劝说先生”反水,给予他鼓励,怎能让他豪气冲天,一步登天?李嘉诚若不是受到老妈的鼓励,发愤图强,怎能成为亚洲首富?就像小草一样需要阳光,我们也需要沐浴阳光。缺少了自信的人无法成功,带着自卑永远无法咸鱼翻身!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谁还会相信你?文中的“我”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他没有像荷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的本事,从而在父亲与妹妹的“夹攻”下,十分沮丧,失去了自信;但他遇到了一位倾听他琴声的的老教授,谎说自己是聋子,却是想让作者无所顾忌,放心大胆的练琴,这“善意的谎言”倒不如说是一种“真诚的监督”!
而我们的社会中,这样和谐的音符少了。有些老婆婆、老爷爷脾气暴躁,为一丁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就大动肝火;有些人听到难听的音乐就颐指气使地把人一通好训……还有谁记得那个清晨,那个唯一的听众?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黑人父亲三次让孩子把一件旧衣服买到2美元、20美元、200美元。第一次,他叫卖六个钟头,成功了!第二次,他画上了米老鼠与唐老鸭,轻而易举地卖了25美元;到了第三次,他让巨星拉佛西签名,竟将衬衫卖到了1200美元!父亲告诉他:“出身并不是成功的障碍,只要你自信,人人都是成功者的坯子!”那个孩子,就是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
读了《唯一的听众》,让我明白了:只要你认准目标,相信自己,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精益求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陈晓倩)
第4篇:唯一的听众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让我感动万分。
文章讲述了一位小提琴练习者,刚开始只能拉出“锯木头”的声音,在一位“耳聋”老人的鼓励下,最后竟然能登台演出!原来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她以善意的谎言,给了“我”鼓励与信心。
这个“耳聋”的老教授是多么伟大啊!她不仅甘心做初学者的听众,帮助“我”树立信心;而且用善意的谎言说自己耳聋,让“我”放开练琴,还用温柔的话语鼓励"我":“我想你拉的挺不错。是真的,小伙子。”后来老人的鼓励,成为“我”成功的指明灯。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就说我学书法这件事吧!刚开始有时候,我觉得特别难,怎么也写不好。这个时候奶奶做了我最强大的支持者:“你不要灰心,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和坚持下去,胜利绝对属于你。”在奶奶的鼓励下,我很快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老师经常表扬我,同学们也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越来越喜欢书法了。这个明显的进步,与奶奶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鼓励,给我以勇气,给我以信心,给我以力量。鼓励,使我们走上成功的道路。
第5篇:唯一的听众课文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第6篇: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通过读了这篇《唯一的听众》,我感受到了一种鼓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
文章主要讲述了:“我”由于拉小提琴的水平很差,被家人认为是音乐白痴,因此我不敢在家里拉琴,只敢去山林里空无一人时拉。一位“耳聋”的老人给予“我”微不足道的鼓励使“我”找回了自信有声望的音乐教授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己是个聋子,使青年有勇气在有人的场合下拉出水平很差的小提琴曲来。老人给予青年微不足道的鼓励使青年的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了。使我感到这微不足道的鼓励是无比强大的。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鼓励,实际上能使一个失败者成为成功者,能使一个没有信心的人重拾信心。
我也有这种体会:一次硬笔比赛中,我根本没有信心能获得一个好成绩,因爸爸的鼓励:“拿不了奖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认真地去写好你的每一个字,其它的不重要。”爸爸的话语使我信心倍增,在比赛时我调整好自己紧张的心情,想着描字本里的结构、形状,把字认真地写下来。最后,我得了三等奖,我高兴、兴奋不已,我知道我要感谢的人是爸爸,才有今天的成绩。
读了《唯一的听众》使我明白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鼓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是信心的泉源。是给予没有信心的人的鼓励,是使有信心的人更是信心倍增。心灵的听众,你是沮丧时的微笑,你是气馁时的鼓励,你是灰心时的期盼,你是闪烁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启明星!
第7篇:唯一的听众主要内容
《唯一的听众》是沪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很励志的故事,可说是鸡汤文的范本。说它是鸡汤文,并非贬义,只是从写作内容与风格角度而言。
一个有音乐梦想的少年在练琴的初期遇挫。为了不被取笑,躲去小树林独自练习,偶遇一位自称是聋人的老人。在老人的鼓励与陪伴下渐渐找到自信。后来,他得知老人是音乐学院教授,琴艺精湛,才明白了老人的一片苦心。最终少年在音乐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梦想,仍对老人心怀感恩。
这样一篇课文,到底教什么?写作方法?不具有典型性,没必要。阅读策略?似乎也没多大意义。最终我确定教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觉得“写什么”是最浅层次的问题,白纸黑字写在那里呢。
其实“写什么”的问题不仅是文章外在的表述内容,还指向文章隐含的写作主旨,也就是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思想、情感等。越是随着年级升高,阅读文本难度增大,学生对主旨的把握越成障碍,尤其选择题,更难以判断。而况对文本的误读、浅读,连成人都不能完全避免。“写什么”怎么会不值得教呢?
为了本文写什么的问题,我仍采用的是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由学生课前质疑,教师梳理归类形成课中合作探究的主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能作为解读课文的支架性问题,这里不作细表。而我在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唯一的听众在这篇文章中究竟指的是谁?”同学们起初以为是我说错了,这听众不是明摆着吗?不是那位老人吗?可是,在妹妹告诉“我”之前,“我”一直当她是聋的,她是听不到我奏出的让家人受不了的琴声的。
至少在知道真相前,唯一的听众是谁?是“我”!因为“我”以为老人听不到,所以“我”其实一直是演奏给自己听的,老人不过是象征性的听众罢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得知老人并不聋后仍未挑破了。“我”已经习惯做自己的听众了,因此那个解救了在放弃与坚持中徘徊的人正是“我”自己,只有悦纳自我,才能获得自信的力量,才能坚持始终,实现初心,这是文章的主旨。不是说文中的老人对“我”的成长并不重要,但老人实际上是起到了镜子的作用,让“我”照见了自己的初心,坚定了对音乐的追求。假若“我”自己都无法聆听接受自己的琴声,那么即便有10个谎称聋人的老者出现,也不能扭转“我”退缩的念头。
由此观之,“写什么”是不是很值得教的?不过,“唯一的观众是谁”这个问题并非我自己想到的,是我在听课时获取的启发,若没有那次学习,也许我也就糊里糊涂地上了这篇文章。我们岂不是少了一次思辨的机会?
抛开答题或考试的正确率压力不谈,纯粹去研探文字背后的意义,含英咀华,感受解读的意趣和理趣,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如果我的学生也学会以此为乐,并终身以此为趣,那就是我作为语文老师最可心的小确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