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江村经济》读后感(共6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共6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0:13:43

第1篇: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

中国人就要讲中国话,费孝通先生以中国人的视角,用最朴实简单的文字记载了的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把人类研究对象从异域风情转向了本土文化,从原始文化转向了经济生活。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的改革农村形式决定着农村制度结构的变化。对此,费孝通先生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也曾这样评价。《江村经济》的产生是将人类学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上升里程碑的高度,因为让世界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成功打破之前将人类学研究对象定位于落后的民族并以非洲的所谓野蛮民族作为调查实践对象。他是第一个愿意对自己土生土长的国家进行田野调查的人,其意义与之前完全不同。正是因为这样,在西方概念尚未进入农村之前,才能将原滋原味的乡土人情真真切切的还原呈现。

土地情节。农村人民在这片土地生长耕作,难免会有一些土地的情结。②艾青曾经在《我爱这片土地》中由衷感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土地连结着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深深的扎进土壤,麦黄的肌肤是土壤的回归色,象征着一年又一年的付出和收获。那些朴实的话与辛勤的付出,无不表示着农间耕作的人们如何深切的爱着这片土地。费老是从农村中出来的,所以他对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问题方面的刻画,以及对农村人物关系的描述都十分细微,同时做到不夸张不偏袒,用一个比较中立客观的态度来表述农村问题,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家庭财产分配问题。家庭是所存在的单位,是传宗接代,辈辈相传的载体。古有帝王将相世袭相传,现有家财遗嘱相承。《江村经济》落脚点是江苏省吴江省震泽区的一个小村叫做开弦弓村,这个村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在民国时期的一个手工业丝织业。当时比较盛行的是表亲制和童养媳制度,因为当时整体经济比较腐糜,利用这个制度可以很好的减轻彩礼的压力。1936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农村,大多数家庭的标配是一儿一女,或者是相对少见的两二一女,但是几乎见不到两女一儿,因为女孩在嫁入夫家不仅要出一笔不菲的嫁妆同时以后女儿所带来的劳动力及丝织品所赚的财钱都属于夫家而并非娘家,所以为减少经济压力,经常出现溺女婴的行为,我觉得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性别的歧视更是对生命的亵渎,男女本来就该平等,阴阳和谐互补,不应该因为身体结构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待遇,男女不平等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这种萎靡的败坏的思想在农村最为根深蒂固,男女大比例的不协调就证明如此,凭什么女儿必须是男儿的附属品,凭什么生男孩可以提升夫家的地位。我很幸运生在当今社会,在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深刻贯彻新的思想政策,”二胎政策”让更多人想要生女孩,同时在男女逐渐平等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巾帼从不让须眉。而这个村落75.8%的家庭的土地都小于四亩地,如果生了两个儿子,那么他们在成家立业的时候势必会分地,每人分得不到2亩地,但是儿子又生了两个孙子,那么两个孙子在成家立业的时候势必也会继续分地,那么每人可能分到的地不到1亩,而一亩地是不能养活一个家庭的,所以除了一些财大气粗的地主以外,一个家庭有两个儿子的情况是很少的。这些家庭财产分配的问题无疑见证了农村的性别歧视与传统宗教迷信观念。

格格不入的教育制度。在学校,老师就是权威教育,在家里,家长就是权威教育。似乎听话就成为了我们生活更好的一个必备选项。但是缺乏个人思考,单纯的听父母家长的话,或者听某个师长的话,最终会失去自己的想法,俗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当学校制度不符合这个社会进程的时候就会被淘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后没多久,大约是1927年左右,农村开始出现学堂,在学堂出现前,有钱人人家的儿女是通过上私塾的方式来学习,这种方式是一个家庭由一个老师授书,他们的目的是识字,学习基本的字来应付他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算账,礼仪记录等问题。当学堂出现后,私塾渐渐被淘汰,所有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与私塾的一对一的教育不同,学堂主张的是所有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所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每天不管有没有学生请假,不管你是请了10天的假还是说请了两天的假,老师还是会继续上课,你回来会发现课已经跟不上了,而私塾它是一对一的教育,你今天请了假,明天来就按上一节课完结的地方继续学下去,不会产生漏学的情况。这种由一对一与一对多的产生的差别,就会使一部分跟不上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但是这个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她们的上学的日期就是她们农忙的时期。当农村里面活不多的时候让学校放假了。活比较多的时候,割羊草,割猪草,这些活比较多的时候,又上学了,所以由于这段时间的错开,导致最终毕业的学生很少,这个学校制度在那个阶段就跟不上这个社会发展的潮流,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教育事件,更多的使我们生活的映照,在我们这个生活中也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事件,如果当自己学识没有跟得上自己的年龄,你会发现自己也会跟身边的同龄人或者原先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会与你变得的格格不入。所以说,我觉得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以小见大法,更多的是应该提升自我社会价值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涵养。

资产的积累和短缺。③储蓄是指超过支出的家庭的收入余额。收入,即家庭的所有产品将其转化为金钱或物品的存在形式。支出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在其家庭或市场上为消费、生产或履行社会义务而生产或购买的全部财产。当丝绸工业蓬勃发展时,虽然在租金很高的情况下做纺织业,但结构形式产业剩余仍会带来可观的收入。当丝绸工业的萧条时,该村的平均收入将会减少到三分之二,而削减开支缩小成本的幅度有限,就会造成所谓的赤字。这里的赤字是由于家庭支出超过收入而造成的财政赤字造成的。而赤字可分为两类:紧急和非紧急。粮食生活必需品短缺、资本货物短缺和无力支付租金是紧急赤字,如果没有外来资金,可能对受影响的人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这些人仅限于一部分人口。但不能支付礼宾费用并不算一个紧急的赤字,即使在当地富人中间也是常见的。在江苏的村庄,国内贷款制度只能纠正社区内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不能解决村民普遍无力偿还债务的问题。因此,江村迫切需要外部资金流动,以资本私有化流动打破固有的界限,以新乡村经济形式来迫切地改善农民的生活。

本土润本色,一抔黄土一代心,乡土乡情村村人,费老的《江村经济》在西方概念进入农村前很好的把传统还原读者。(季威雄)

第2篇:江村经济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费孝通先生写的一本名为《江村经济》的书,初读感触不深,也没有很多的想法,甚至不能说出来我看了什么内容,但是当我第二次详细阅读时,发现,我比第一次阅读时多了许多感悟,也看懂了很多东西。

布·马林诺斯基曾说过:“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确实,这本书详细的说明了乡村的许多方方面面,表面上是在写江村经济,但是其内涵又十分深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深究。此本书贯穿了两个主题:土地的利用和农民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并且我认为有关蚕丝业的章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的大多数的中国农村都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变迁的过程,这本书主要说明了中国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乡村经济的问题,主要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工业的发展,生丝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是以传统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副业在家庭预算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经济之所以改变也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乡村不能再按照原有的方式继续发展下去,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其生存必然受到威胁,因此自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任何事物的变迁都有它的原因,也许是好的方面,也许是坏的方面,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情况的好坏都取决于人们如何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他们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会在问题上面深思,才会懂得如何去改变,也就能进一步的避免再一次犯错。就比如说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不幸,但是在许许多多先辈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之下,中国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中央,再一次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魅力所在。

谈到乡村,就必然会谈到农村家庭,家庭这个名词,普遍是指一个包括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的生育单位,有时也包括成年或已婚的子女。家,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在研究乡村经济的变化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析和讨论,往往能看到许多问题。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关系是家庭的基本核心,但是通常来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重要,夫与妻的关系在生活中不断地被淡化,甚至消失。

土地对于中国农村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价值,是他们生存的条件,拥有土地,他们就能种植食物,养活自己和家人,当然,他们也可以从事其他的行业,比如说:丝业、渔业,但农业始终是他们最为重要的职业,因此他们对土地有着很深的个人感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土地就是他们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熟悉这块土地,那么他可以在这块土地上一直干下去。一个农民曾用接下来的话向作者表述了他的想法:“地就在那里摆着,你可以天天看见它,强盗不能把它抢走,窃贼不能把它偷走,人走了地还在。”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安全感的存在,占有土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动机就是获取安全感,得到心安。

在深入的了解了有关土地的占有的农业方面的问题以后,我要谈谈有关蚕丝业,蚕丝业也是一些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主要根据所居住地点的特点来衡量,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村庄是在太湖一带,是蚕丝业中心之一。但蚕丝业的衰落深深地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他们试图在技术上改革,但是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和能力的不足,靠自己是很难获得有效的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州的一家女子蚕丝学校发起了改革,对养蚕方面进行技术上的改变,研究生丝质量的提高的办法,加上政府的支持,这样的一次变革相对来说是成功的。

蚕丝生产对于女性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结婚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新的儿媳妇必须经过这样一种考试,新娘的母亲送她一张特殊挑选出来的好蚕种,新娘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这批蚕,如果她能够养的好,显现出来了她的技能,就能赢得婆婆的好感。这被认为是女孩子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时刻,据此可以确定他在丈夫家中的地位。

如果仔细去看,不难发现,有很多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这本书虽然只是讨论了一个村庄,但是我觉得能够较为全面的概况中国农村的状况,我们通过这个起点认识了中国农村,也认识了乡村经济。(田思)

第3篇:江村经济读后感1500字

我无法体会乡村的生活。

但是通过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一书,从社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详细描述中,我对1930s的乡村样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江村经济》本质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读来十分流畅,但是要做分析与思考却并不容易:从调查区域(背景)、江村的家庭关系到家族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在从家庭内部关系到户与村的关系,这样一系列的“关系”构成了后续的消费、职业、劳动、产业、贸易种种现象,并且最终归结到乡村经济的基础与根本——土地。

“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

现代的中国已然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了,现代中国的乡村也不是那时的中国乡村了。现在,日益突出的土地问题、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它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是一桩桩一件件摆在我们眼前的社会现实。

我们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变得富有,或者说,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并不能实现整个乡村的振兴。

这其中的根源便是中国乡村中人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传承千年的乡村文化。而现在生长在城市中的人,不能理解这种文化。

人们往往从政治角度理解乡村问题,比如科技含量低下,人口多耕地少等等,试图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稳定土地政策”这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江村经济》从文化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财产的传承和“分家”现象,就导致了一块大土地被分割为很多块然后被无数小家庭占有,这导致了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少。在这种基础上,人们还会想着去买拖拉机,去买抽水机吗?农业的机械化随之难以实现。

另外,现在对于迷信、旧俗等等,大多数人是持着怀疑与排斥心理的,因为身处城市的我们不需要这种民间信仰来构建我们的社会。

民间信仰却是乡村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人们对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中产生,是有其充分存在的合理性的。这就是乡村文化。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华裔导演王子逸的《别告诉她》。

如果说电影中把中美文化差异归结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是一个海外华人的寻根电影中那些早早离开故土的中国人再次重新踏足这片土地的陌生与彷徨——他们试图去证明他们来过这里,但往往最后自己只剩下一口不那么漂亮的普通话。

不过,阴差阳错间,《别告诉她》在末尾的细节中有了奶奶对孙女的这样一段叮嘱:“生活中啊,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一定要想得开,千万不能钻牛角尖儿。因为生活啊,不光是你去做什么,更是你如何去做。”

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家庭、如此敬重长者,不是单纯的集体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从很久很久以前,从我们拥有记录的能力开始,我们就无比看重历史。历史中有先辈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让我们在发展中少走弯路。

几千年来,我们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养料,但也从来不盲目迷信,我们会实践,在实践中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就会成为整个民族的灯塔闪闪发光。

所以说,正如那些从海外归国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甚至包括矮化中国、辱华等等),有多少是刻意为之,又有多少仅仅是因为相隔太远、离开太久而不得已的曲解和遗忘呢?

那么,我们这些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孩子,就算家里的长辈还能娓娓道来他们儿时的乡村生活,我们对乡村文化又有几分的“近乡情怯”呢?我们一提起乡村,就仿佛看到了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

《江村经济》给了我另外一个视角。

“开弦弓的乡亲们对我们这样亲切,他们看见我们来了,抱着很大希望。如果我只写篇论文,出本书,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这不是太对不住他们了么?但是要拿出主意来,遍索枯肠,半夜不寝,还是不得其门。窗外,春雨绵绵,看来今年的春花又要受影响。白天雨稍停,我徘徊田亩间,东张西望,看看所有的土地都已用上,连走道都狭小得叫人举步维艰。再在这土地上打主意,希望是不大的,怎么办呢?”

我们都从乡村来,却不都回到乡村去。我也应当算是从村子里出来的孩子。怎么办呢?(王雨翔)

第4篇: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为费孝通在对中国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进行实地调查后,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于193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一在材料详实,言之有据。

详,源自一个月的实地观察走访,通过调查与交流,作者收集了该村的家庭、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职业分化、农业、蚕丝业等方方面面的材料。真,源自数据支撑和反复考证。作者在下结论前,往往先摆出精确至各位的数据或精确到个人的实例,而非一味的空谈(见下图)。对于处在大数据时代、身在信息管理学院的我们来说,数据的收集已不是大问题,相反,“数据过多迷人眼”,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不是“用数据说话”,而是让“真实全面的数据说话”。

二在思考深入,言之有理。

作者的写作并未停留在数据的展示与简单的阐述,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如在谈到该村的教育问题时,作者详细区分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且从农事活动日历与课程安排的矛盾、集体授课的弊端、女教员的威信不足等方面说明现有的教育制度与总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而非仅仅停留在介绍层面。在谈到土地制度时,不仅研究了其作为生产资料的经济价值,且进一步分析了土地代表的个人权利、承载的社会道德、安全感、宗教信仰等非经济价值,以此探讨为何农民“不愿意拿自己的土地去和其他资料交换”,“出卖土地也要通过拐弯抹角的形式完成”。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措施,可谓鞭辟入里。

三在不偏不倚,言之有节。

写作中不可避免的带上或多或少的个人色彩,费孝通先生则将这种个人色彩降至最低。其导师在序中评价道“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的确,全书语言精炼朴实,用词严谨客观,没有主观臆断,没有故弄玄虚。“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有待进一步观察”、“尚未发现……”、“应当进一步进行系统的调查”等表述经常出现。

处在本科阶段的我们,虽未正式踏入学术研究殿堂,亦非专职作家学者,但也时常有课堂论文、调研报告、心得体会撰写之需。它们虽然各自要求不同,文风各异,但都应言之有物,摒弃注水糊弄,拂去浮夸造作

只有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踏实的实地调研,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以深度的思考为支撑,才能写出真实有温度的文字,才能以文字作剑,让更多的心灵受到触动,为社会带来更多改变。

戒假戒虚,求真求实,写作如是,为人处世亦如是。

第5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1000字

《江村经济》是由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基于对江苏省吴江县开玄弓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而完成的。开玄弓村(学名“江村”)是受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与西方工业文明碰撞影响较大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调查开玄弓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以及这种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作用力。全书分为16章,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用、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以小见大,反映中国农村的普遍问题。另外,这本书还展现了人类学研究调查方法,深入调查、收集资料、整理撰写成果等。

《江村经济》一书,我觉得可以把它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第一章到第六章,涉及到以亲属关系为基本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及与之相关的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等等;第二部分为第七章到十五章,深入探讨了开玄弓村的经济生活,涉及生活的多个方便,职业、农业、土地、蚕丝业、贸易、资金等等;第三部分为最后一章,简明扼要的指出了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并谈及自己对于解决农村问题的见解。

通过阅读,我也有了一些领悟。首先是关于开玄弓村与女性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当时的开玄弓村中,女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绵延家世和养蚕缫丝两个方面,有着浓厚的男女性别歧视,这种观念对于姻亲关系和职业分化等有直接性的影响。婚姻方面,儿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自己谈婚论嫁被认为是羞耻的。婚姻大事经常在孩子6-7岁时就已安排了,童养媳是普遍存在的,女孩订婚过晚,她就不能找到好的婚配对象。结婚之后,媳妇随姓丈夫的姓,将父亲的姓放在第二位,她必须循规蹈矩,恭顺丈夫恭敬长辈,吃饭只能坐在饭桌最低下的位置甚至不上桌吃饭;在家中有别人在场时,媳妇不会被提及,而当媳妇生一个男孩或者对养蚕缫丝很擅长,家庭地位才会得以提高。农业为农村主导产业,这个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但农业主要是男人的职业,女人完全不参加农业劳动。蚕丝业中女性是主要劳动力,而蚕丝业作为这个村居民的第二收入来源,是开玄弓村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主要推力。在传统的观念中,一个女孩的经济地位是依赖于父亲和丈夫的,但是伴随着蚕丝业的改革,女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从而在亲属关系中的地位也有了提高。其次就要谈到开玄弓村的第二产业——蚕丝业,蚕丝业在这里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在当时蚕丝业由于受到萧条的世界经济和质量不均的家庭缫丝等的影响,蚕丝业发展不景气,生产相同数量的蚕丝却不能从市场得到同过去等量的钱币,农民收入不断减少,使得人们所获利益难以平衡家庭在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预算,从而减少娱乐性聚会、婚事开支或者借高利贷等等。这些缘由促使这人们进行蚕丝业变革,蚕业学校发起改革计划、专家供应蚕种、科学养蚕、设现代机械工厂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对村庄的经济情况、村庄的亲属关系甚至对平衡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谈到到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正真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恢复农村企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最终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本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但直至今日农村问题依旧是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农村社会问题需要更多的人深入实地进行社会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正视我们的时代问题,关注时代热点问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第6篇:江村经济读后感2000字

江村经济这本书虽说写的是1936年江苏吴江的开玄弓村,很多情况也适用于今天的农村。全书以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对中国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家庭制度和生活,第二部分是农村经济。

第一部分的家庭制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中,家庭财产和继承在北方农村是同样的习俗,从过去到现在,关于这方面的改变不多。村里的行政体制在建国之后建立起村委会,有别于书中较为混乱的行政管理体制。生活方面的各种开支中礼节性开支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相比于过去,现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家产和财产传给下一辈,掌握经济大权的是家里的长辈。妇女经济上的独立性不高,各方面的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例如以前女孩没有权利参加财产分配,修订后的继承法,规定女儿也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媳妇无权提出离婚、晚饭媳妇通常不上桌等。在女青年进城打工,拥有自己的收入之后,有勇气取得更多的权利,书中提到一个案例,妻子因为丈夫在下雨天送伞送迟而大发雷霆的事件,认为这种事情在女性经济独立之前是不可能存在,在女性经济独立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村里亲戚、邻里之间的互助关系,这种互助关系构成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土地关系、副业经济—蚕丝业与养羊、村庄和外部的贸易、家庭的资金盈余等。首先是主要的农业经济,农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情况,农业的土地关系,这些在现代都有很大的改善。副业经济—养蚕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生丝的价格下跌。为了改善蚕丝业的现状,成立的女子蚕业学校充当了变革的力量,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成立了合作工厂。蚕丝业的改革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现状,仅仅依靠蚕丝业的改革,无法使足够多的村民获得经济收入。村里的第二个副业是养羊,羊的饲料来自小孩子割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孩参加教育的机会。村庄与外部的贸易主要依靠震泽镇与大庙岗,村民与镇上商店的贸易与资金借贷主要依靠航船主,村里的商店和小贩提供的只是简单的贸易活动。作者总结当时中国农村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由于世界经济和工业的变化,传统手工业瓦解,但是没有替代手工业的资金来源。支出方面最难以解决的是利息、租金、捐税等,农村资金信贷系统的不完善导致高利贷盛行,高利贷榨干了农民的血汗钱。作者认为解决措施包括改革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恢复农村企业。

作者曾经在1957年重访江村和1981年三访江村,作者在1957的重访江村的文章里写到了21年来村里的巨变和现存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粮不够吃,合作化的运动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是副业收入下降导致农民收入下降较多,经济又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航船贸易基本停止。开支方面常年经济动乱在生活安定之后农民的开支有所增加,合作化运动的前期由于盲目的乐观造成了粮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节约使用。重访江村的两篇文章主要从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现在的农副业状况、现在存在粮不够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三访江村是作者在1981年英国皇家学会人类学会郝胥黎纪念演讲,主要写了开玄弓村从1936年到1980年的土地制度、经济发展上的变化,同样指出乡村变革的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工业。作者三次访问江村都重点关注了中国农村在不同时期发展中的经济发展问题,从解决温饱问题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作者所畅想的乡村工业只限于在少部分靠近城镇的农村得以实现,实现乡村工业的农村地区面临的是土地资源刚性约束的问题,为实现乡村工业的农村地区面临的是村庄空心化问题。

布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称赞了《江村经济》这本书对于人类学研究的贡献,“人类学不仅仅是研究未开化状态的人,同时也应该是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有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这本书对于人类学的研究开始了从一个小的领域到大的领域的改变,同时区分了历史研究和这种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的区别,微型的实地调查研究,提供了中国农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详细信息。尽管书中有多处作者写到因为实践和篇幅的关系不能展开论述,但这本书已经提供了关于中国农村调查全方位的信息。作者所提倡的社会学调查方法中的微型调查称之为微型社会学,“微型社会学是以一个人数较小的社区或一个较大社区的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研究者亲自参与的当地的社会活动进行亲密的观察”,这种调查方法贯彻在作者的江村经济之中,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作者承认这种方法尤其固有的局限,通过微型调查获得的是局部的信息、只满足于历史切片的信息。作者这本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应用的比较好,整本书的行文构思逻辑严密。

推荐信息

  • 有关安徒生童话读后感的范文赏析(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18:50

    儿时曾读过很多遍的《安徒生童话》,今日和我的可爱的孩子们一起重读,却又有了很多不同的感悟。这本童话书中的故事都是唯美的,美妙而神奇的,都很令人感动。其中,《母亲与死神》这个童话记忆非常深刻。这个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想从死神手里夺回自己深爱的儿子,而可恶的死神用这位母亲巨大的代价作为交换的条

  • 《水浒传》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25:20

    读了《水浒传》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 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 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 农民革命" ?显然都不是。

  • 关于中外名著读后感的优秀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汇总)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26:50

    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想必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吧!书里讲了一位坚强,勇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老天也

  • 《初中生》读后感10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25:20

    欢迎来到我思想中的三国世界。《三国演义》这本名书不用我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这本书中的人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张飞,他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有勇无谋。但能让许多能人贤士辅佐的人却只有他们: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看重人才。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假装向曹操投降,曹操为留关羽为

  •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31:50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写的一篇感人的文章。它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一对住在公寓里的贫穷夫妇德拉和吉姆的故事,德拉想送一件礼物给自己的丈夫吉姆,送他一个惊喜,但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分,她明白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

  • 关于《十月》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29:20

    咦,怎么没了?这么快?不会吧?!快看看·····唉,真的没了·····别奇怪,上面这些,是我在看完《十月》这本书后一连串的心理反应。哈哈,《十月》到底是什么书,令我如此着迷、如此留恋呢?你不妨和我一起看看——《十月》的作者是著名的马来西亚华人作家许友彬。他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小失去爸爸的男孩

  •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36:50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书,那就是我们的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我们语文这个单元也上了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也正是通过这篇课文让我对三国中发生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就有我最喜欢“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这一段充分说明了关羽的武功盖世,英雄了得。你看他自告奋勇:“小

  • 关于《嫌疑人X的献身》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35:20

    嫌疑人X的献身-读后感东野圭吾非常出名的一本小说。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小说是解忧杂货铺,那时我正处在情绪低落期,心情很是抑郁,希望能够找到一本可以让生活温暖的小说。看到了公众号的好多次推荐,于是开始阅读。一开始其实还是觉得蛮枯燥的。貌似大部分的小说不会一开始就那么吸引人的,但是越到后面越吸引人,让人简

  •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38:50

    这本书的作者是黑柳彻子,我最喜欢的人是主人翁小豆豆,读完了《窗边的小豆豆》我觉的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非常的有意思。我最喜欢小豆豆,因为她是一位有许多好奇心的小女孩,一开始她的很多行为都让我哈哈大笑。但是整本读完后我明白了正是因为小豆豆的好奇心促使着她对任何事都会细心观察。所以她才会慢慢的进步。我也要向

  • 《围城》读后感10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4 13:38:20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