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后感:《家》750字
高三读后感:《家》750字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激流三部曲《春》和《秋》的读后感
巴金激流三部曲《春》和《秋》的读后感
最近看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春》和《秋》。
《春》是《家》的延续,《秋》是《春》的延续。都是延续了一条主线,写了高家的没落和新生。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痛恨的是那些顽固不化封建的卫道士如:克明,周伯通,郑国光等人。通过巴金的笔墨,一个个面目可憎,是死守礼教的伪君子!他们用卑劣的手段厮杀着那些无辜的人,且是杀人还不见血!我看着看着似乎是在撕扯着我的心理。
在文中,我不太同情觉新,我认为:他太怯懦了,一点反抗精神都没有,他到处敷衍,见人敷衍,敷衍了一辈子,结果落得个: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妻亡子死;家破人亡!觉新的窝囊,懦弱,作揖主义实在让人为他叫屈!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愚蠢的念头,别人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唯唯诺诺讨好他身边所有人,别人会尊重和感恩他。他一次又一次退缩,一次又一次地充当老好人,换来的只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恨。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去反驳不去反抗而是默默地承受。许多事情都出现了吃力不讨好,还要做赔本的生意!他的处境和地位的造成,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原则。实属可悲!
从觉新的这个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认证目标,还会有什么困难呢?人只有自救,别人才可能伸手救你。
使人看到希望的是觉新在血的教训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渐渐地变得更加的成熟与冷静,也清醒一点了。他试图以改良的方法去挽救这个濒临散架的没落的大家庭。事实证明已无法挽回!
”春天是我们的“这是淑英的话。
觉民,琴,淑英这是一群代表春的,有活力的,有反抗精神的年青一代。觉民和琴投身到反封建,反旧礼教的新青年运动中去,他们写文章,搞印刷,编杂志进行自救和唤醒民众起来反封建反暴力!他们最后举行了新式婚礼这一点,就证明了他们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旧式大家庭的束缚,而投身到更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淑英以实际行动逃离樊笼奔向革命前沿与三哥觉慧并肩奋战。
淑华,她没有淑英的心理焦虑,没有淑珍的胆小怯懦。她很少为觉新的遭遇而感到痛心,很少去站在淑英,淑珍的立场切身体会他们的无奈,开朗活泼的她每天在这个牢笼般的家里不断寻找自己的快乐。淑华是这一代里最敢于追求自我的,但缺少对社会的深入认识和对周围人的体贴感受,她对这个家庭,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失望。有点我行我素,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西风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秋冬一过,生机盎然的春天一定会迎面而来。
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巴金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地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巴金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这就是巴金些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吧!
读巴金的这部小说,完全没有读书的那种感觉,而是觉得自己完全投入进了小说所塑造的情景里,那个时代的背景,人物,说的话,做的事甚至是他们的衣着打扮都是那么的清晰,我仿佛在体验我的父辈的生活场景。那种新文化和封建交替时的斗争和矛盾,我甚至能设身处地如亲临其境般地参与其中,随着巴金的笔融,感受当时一份激情!在书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爹从里面出来进去,那是他的那个年代!爹您是书中的那个角色?觉新有点?觉民也有一点?但妈妈绝对是个瑞珏!不同的就是妈妈的心理素质比瑞珏要强的多!所以妈妈高寿。
“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朝着希望大踏步地走去!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读《激流三部曲》有感
又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捧着书坐在花园里的秋千上,阳光将紫荆花的影子投在我的书上。我抬头,看秋日里的紫荆花。
风,趁着我不注意,翻看我的书,最终翻至扉页,才肯离去。此时,花影下,或阴或暗地将书的名字聚拢在紫荆花的影子里。
突然神游,像是回到了那个时代……
觉新
京兆田氏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柴皆平均。惟堂前紫荆一株,花叶茂盛,兄弟夜议,将其分三,至晓欲伐时,其树即枯,状如火燃。田真见后大惊道: “树本同株,闻将分离,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树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不复分家。
《齐谐记》
我不知道觉新是否看过这一段,若看了,他是否会用这一典故劝克安和克定不要分家。这些没人知道。因为巴金先生并没有给他安排这样的情节,或者巴金先生本身便把他定义为懦夫,所以不愿意给他安排这样义正辞严的劝语,又或者巴金先生读这本书是多年以前,因而巴金先生忘记了它。总之,我没有在《家》《春》《秋》中看见过这段文字。从《秋》的尾声可以看出,在当时那个时代,巴金先生就是以觉新做典型代表,以小见大地抨击那些软弱、不抵抗的“作揖主义”.
或许是因为巴金先生本身的主旨过于强烈,导致后来的许多读者对觉新都抱有不小的偏见。但在我看来,觉新在那个时代多数人眼中或许是懦弱的、易欺的,但他作为一个兄长,一个承重孙,他却是一个极负责任的。
我这么说,定会驳声四起,但我想说的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热血沸腾地骂觉新的懦弱的同时,是否有过这样冷静的思考:若觉新不去做这个懦弱的人,他也像觉民、觉慧那样激烈,充满热血,敢于斗争,那么以高老太爷的性格,一定会把目光放在觉民的身上,若觉民也靠强硬的手段使老太爷将目光转移到觉慧身上,那么高老太爷定会把之前碰钉子所受的气撒在觉慧身上,若到那时,定是针尖与麦芒的较量。况且,按照时间推算,觉新开始放弃自己学堂中浇灌出的热血,想用“作揖主义”保护本房人的安静时,觉民与觉慧应该还没有这样新的知识和观念。这样,原本的悲剧会比我们现在看到的结局,更加令人觉得悲哀。
觉新作为高家长房长孙,用自己不是很丰满的翅膀,为他的弟妹们,撑起了一片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异常有用的活动空间。
不知道高家的花园里是否有棵紫荆树,若有,不知道觉新是否去看过;若无,只愿有人愿意亲手折枝,在他空荡的人生中,插上几枝紫荆花。
觉民
比起觉慧有些激烈的性子,更喜欢觉民的谨慎、温和与谦逊。他并不像觉慧那样浑身带刺,贸然用行动证明自己是旧家庭、旧礼教勿进的新派。或许这也是琴会喜欢觉民的原因之一吧,他有着新思想所带来的与高家浑浊气息形成对比的魅力。但他的温柔也并非像觉新那样一味忍让,觉民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温和而并非软弱,特别是他为了拒绝长辈的包办婚姻而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表示抗议时,他证明了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着思想、向往自由的人,而并非一条只会靠旧制度撑腰的“狗”.
最终,高老太爷让步了,走至人生尾端的他或许已经意识到旧制度下的高家已经走向了衰败和灭亡的道路,但他依旧把希望寄托在了孙辈的身上,他依旧无法真正做到不要这个孙子。觉民也无法真正放弃自己的爷爷,他本身厌弃的并不是自己的爷爷,而是那个乌烟瘴气的家庭和社会。
觉民,你的一生定会有你自己安排的精彩,我想那定有与旧制度、旧家庭抗争到底的理想和为此付出的努力。希望你无论走到哪,心中都可以长驻着一株紫荆,常驻着那虽已衰败,却依然挂念着你的家。
觉慧
他终是走了。
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脾气,觉慧坚定地甚至近乎决然地踏出了这个浑水般的高家。
不知道他在上海的生活如何,虽然巴金先生写了觉新回复给他的信,写了众人看到他回信时的激动,却从未写过他写回来的信。但看到琴、淑华等人收到觉慧回信时的开心与激动,我想他应该过得很好,至少比在高家好。
不知道多年后,在上海或许已经有所功绩的觉慧会不会娶妻,若娶了,他是否还会记得高家的那个鸣凤,那个他第一次爱的人;若觉慧未娶,是否是因为高家的那个鸣凤,那个为了他,为了自己的爱情,宁可溺死水池中,也不愿意嫁给那个所谓“当代大儒”的冯乐山的一个小丫头。
觉慧的性子好烈,有时,总会让周围的人替他捏一把汗。不过这样烈的性子,在这个早已不成为家的家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武器,只是这武器或许太过锋利,不仅会刺伤那些总是爱明争暗斗的长辈们,有时甚至也会刺伤他自己、他的哥哥们,还有他的继母。
不知道世界上是否真的有时光机,能让当时的觉慧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他是否会欣慰自己当时的付出?是否会感叹自己当时对长辈们的过于锋利?是否会使自己满身的刺变得圆润些?当然,这些都只不过是假设……
觉慧,既然你已踏出这个高家,便也不求你会记得并时时念着高家的弟妹们,只是希望能在你向往的新事物的心中,长出一朵五瓣紫荆,每片紫荆花瓣上,都代表着一个人:一瓣是觉新,一瓣是觉民,一瓣是周氏,一瓣是你的生母,还有一瓣,是鸣凤。
不知不觉间,原本高挂在天边的太阳渐渐西斜。我回过神来,看见满树的紫荆花,不只是有意或无心地将影子投在了我的书上,映照着扉页中的一个标题《家》。
我突然很想哭,因为我知道紫荆花的花语:亲情,兄弟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