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600字
《双城记》读后感600字
这本书篇幅不多,全书可以说就一个故事,但是又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有巴黎的社会矛盾,甚至还讲述了一些法国大革命的过程。还有法律与公平的思考,人性的考量。包括达利与露西美好而又平淡爱情,卡尔登对露西深沉隐忍而又为之不顾一切的爱情。
侯爵这一章可以说是全书最为令人愤恨的地方,也是法国大革命之所以爆发的原因,贵族草菅人命,心狠手辣,对孩子毫无怜悯,对生命毫无敬畏。而侯爵的死,更是让人看到民愤以无以复加,平民的反抗,革命的即将到来,虽然结局两败俱伤,但是还是给人看到希望。
达利的三次受审可以说是故事精彩所在,每一次可以说都是因为他的身份群引起的。伦敦受审,因为医生和露西以及其他证人的证词,他化险为夷。并且还结识露西,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第二次受审可以说是靠着人性的美好公正与怜悯才成功的。第三次,当然没能再次逃脱,因为家族的黑暗历史(贵族身份),那些他家族曾经犯下的错,没有被时间洗刷干净,现在直指他的性命,即便他本是正真善良之人。最后,有人因为爱情,因为成全,因为诺言而视死如归。卡尔登,死的虽然平静无憾,但是还是让人感动与心痛。
达利没有错,卡尔登也没有错,错的是家族的恩怨积淀给了无辜之人,错的是好不容易推翻了旧世界建立的新世界依旧是没有公正与法制,想的只是报复和严惩那些旧时之人,这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和新中国打地主有几分相似,但是新中国更加法制,这也是进步没有被摧毁的的原因吧。
一本书,像是读了一个故事,又像是看了一场电影,又或是一个梦一般。哗然而又淡去。带来一丝心头涌动,带走一片轻吟叹息。
读《双城记》有感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早在《双城记》出版之前,狄更斯就十分关注法国大革命,曾多次研究过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等人的法国大革命史。他对法国革命的浓厚兴趣始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的严重社会危机的关注。到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烟比火这样的差多了,特别是在法国的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是危险的,因为成千上万的理由专横无能--如收成不好,本已紧张的局势的贵族最后一步,海外战争和国内--从未见过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火灾事故的损失。”因此,“双城”这一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是借古讽今,经验借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敲响了警钟;同时,通过对极端恐怖的革命,希望暴力侵害民众的暴政警告,找到一种方法来幻想社会矛盾日益增长的英国地位。
小说中的主人公性格非常鲜明,每个人都有一种纯真的情感。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医生,他是一个爱女儿的父亲,经过痛苦的磨难,他依然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了敌人的儿子。露西是典型的温柔,作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达尔在正直、豁达的社会中是一个难得的贵族,他热爱自己的“神圣目标”和真诚,放弃了头衔和财产;为了拯救老管家而搬回法国到处冒着危险的迹象。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可怕、凶狠和冷酷无情的德发日太太。但她非常悲惨,悲惨的经历使她失去了亲人,在她看来,生命的意义是为了亲人报仇,但等到了革命的胜利,她希望多年来报复而失去了她愤怒的深的对象。可以想见的是,为了发泄被压抑的怒火,她把儿子和家人都带到马奎斯兄弟那里,她走上了一条伪贵族道路和残酷的道路,她的行为使她失去了读者的同情和理解。和小说的戏剧化特征,泰瑞斯吉布森结束了她积极的生活因为手枪射击,也许这是她最好的结局。
同时这部小说也指出,人民的忍耐是有限的。在贵族的残酷统治下,人民被迫反抗生活的必要性。这种抵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写了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等壮观场面,显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但是,作者站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上,即反对人民残酷压迫的暴政,反对革命人民反对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的著作中,整个革命被描述为一场毁灭一切的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了贵族阶级的邪恶,也无辜地杀害了无辜的人民。
总之,《双城记》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思想和见解。关于爱,关于仇恨,关于复仇,关于重生。当新的尾部卡顿看到希望的时候,我可以从整本书有些阴郁的心情看星星。因此,卡顿的存在不仅是爱作者的渲染,但狄更斯对未来的信心。是的,当人们之间没有仇恨,当所有的仇恨升华到爱,没有复仇,没有血腥,有的只会是快乐的笑声和灿烂的阳光。
《双城记》读后感1000字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这是整本书的开头第一章,将全书的基调定上了悲剧色彩,然而就在这矛盾的时代中,也确实存在过光明。
这本书叙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围绕在医生马奈特一家周围的事,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自由,权利以及善恶的看法法国人民不堪重负,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权建立之后朝他们走来的难道是他们心驰神往的自由吗?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胆,稍不留神明天就会被送上断头台。得势之后的德发日太太滥用职权,将死敌们个个置于死地,最后却落得个惨死的下常正如那句话所说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恶是假借你的名义干出来的。”大革命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没有拯救人民,而是将人民推入了另一个火坑。
再来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牺牲品达内,革命前,他放弃了国内的家业,只身来到英国谋生,在他看来,压迫人民是一件极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发后,他反而无辜地成为人民的敌人,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要将他领上断头台。不过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后,他依然是原先那个善良的达内。而卡顿一个才华横溢却自甘堕落的律师,他与达内有着相同的长相,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在面对活着还是让自己心爱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择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在他看来,生命在爱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断头台上,他也表现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沉着冷静。因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持他:“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赎,他用死来反抗虚伪的革命者,他用死来诠释露丝的爱。生命,成了他最后的武器,爱,成了他唯一。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下,人性的一切表露无疑。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为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恨冲突,作者狄更斯只想传达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
时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现在所生活得太平盛世已经不太太平了,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东西,将来才能更好的保护家人,守护国家!
《双城记》读书笔记_初中读书笔记800字
爱情在生与死的悬崖边上徘徊,而死亡则是解决最终爱情的唯一方法。
“这是最美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书中我认为最经典、最有分量的语句。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为我们讲述了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卡顿,这个故事中的一个男主角。他深爱着女主人公露西,然而露西有一个深爱着的而且对方也深爱着露西的爱人--达尔内。对此,他选择了放弃,用宽容来成全他们的爱。
书中,他在每个喝醉了酒的夜晚,晃悠到露西他们所在的街角。清冷的月色下,唯有街道两旁的影子与他相伴--坐在那儿,就那样望着那栋房子。不知何时,晨曦的第一缕光已洒向不远处教堂的顶端。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书中,道路悄然,夜色渐浓,《圣经》的词句拌和着他脚步的回音,在空中回荡。由于达内尔家族的关系,法国大革命后的他将要被群情激愤的广大人民送上断头台。卡顿为了爱情,毅然决定用自己酷似达内尔的长相去换回达内尔的生命。
塞纳河岸依旧,水浪怒涌着,扑向岸边,打起一串串水珠,而后转瞬退去。新生还是死亡?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一切都是未知的。
在即将踏上断头台的那一刹那,他看见露西:抱着那个以他来命名的孩子在多年以后,和达尔内在一起,达内尔向这个孩子讲述着他的故事。长大成人的孩子在这条路上奋勇前进……
他满足地笑了:因为他现在所做的比所做过的一切都要好;他将要到一个比他所知道的还要好的地方去好好休息!
卡顿为了爱情,选择了牺牲。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和许多的影视作品中,人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往往都是自私的。难道,看着自己爱的人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吗?
道路悄然,夜色渐浓,泰戈尔的那句话似乎又在吟唱,自心底升起:“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
《双城记》读后感150字
《双城记》读后感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给出了自己的总结。
面对一个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希望和绝望并存的时代,人们该如何办?
贵族的压迫导致的民不聊生是作者不愿看到的;但是,人民残酷无情的反抗所导致的更深的灾难也是作者所不赞同的;人民将自己从被压迫者转变为自己所讨厌的压迫者解决不了问题!
男主对普罗大众的关怀,女主对家庭朋友的关爱,女主父亲对仇人后裔的原谅,男主二号对爱情的无私奉献…这些在人们内心闪耀的人文主义情怀和高尚品德或许才是那个时代乃至下个时代的解药……
而,现在又是一个什么时代?
双城记读后感范文7篇
双城记读后感范文7篇
双城记读后感(1)
我看《双城记》,原因是在网上有许多网友推荐,他们都说那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我怀着好奇心就在网上下载来看,看完了一部分感觉还不错,就写下这篇读后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我猜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一定小说《双城记》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何而说。如果想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以及为何说写出这句经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读读原著的。
网上有人说,《双城记》只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但是我却觉得,那个人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以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也好,都只是为了表现这场战争是谁引起的,为什么事而起的。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文中《双城记》,最让我喜欢的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第一次出现就与众不同,当法庭上的人若无其事地望着天花板时,而他的一张字条却揭晓了案件背后的阴谋。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身的忧郁,作为律师的他算得上是才华出众,但却又情愿躲在人家的后面,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自己亲手筑起了一堵墙,与名利隔绝。他曾说过:“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
是啊,我们不应该渴望出名,那样就学不到更多的知识。也许做别人背后的垫脚石,还能操你个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能够看到他的长处和短处,学习他的长处,抛掉自己的短处。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英文读后感
双城记读后感(2)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one of Dickenss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works.The novel profoundly exposed the society contradiction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intensely attacks the aristocratic social class is dissolute and cruel,and sincerely sympathizes with the depressed classes.The novel also described many magnificent scenes like the revolt people attacked Bastille and so on,which displayed peoples great strength.
The novel has portrayed many different people. Doctor Manette is honest and kind but suffers the persecution actually , Lucie is beautiful and gentle ,Charles is graceful and noble,Lorry is upright and honest ,Sydney is semblance of indifferent, innermost feelings of warm,unconventional but also selfless and lofty,Miss Pross is straightforward and loyal,Evremonde brothers are cruel and sinister…The complex hatred is hard to solve, the cruel revenge has made more hatreds, loves rebirth in the hell edge,but take the life as the price.
As an outstanding writer,in Dickenss work,the language skill is essential.Each kind of rhetoric technique,like the analogy,the exaggeration,the contrast,the humorous,and the taunt are handled skillfully,and the artistry of the work is also delivered the peak.”A tale of two cities” has its difference with the general historical novel, its character and the main plot are all fictionalizes.With the broad real background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author take the fictional character Doctor Manettes experience as the main clue,interweaves the unjust charge, love and revenge three independences but also incident cross-correlation stories together,the plot is criss-crossed,and the clue is complex.The author use insert narrates,foreshadowing,upholstery and so many techniques,causes the structure integrity and strictness,the plot winding anxious and rich of theatrical nature,it displayed the remarkable artistic skill.the style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solemnity and melancholy,fills indignantion,but lacks the humor of the early works.
《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读后感(3)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双城记》,看了几章后,我决定还了它,实在没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今天我借了它的减肥版,总算看完它了。书中人物其实很多,但人物的各种关系又是那么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个曾在巴士底狱当了18年的囚徒马内特医生,她的女儿露茜,他的女婿查尔斯…
英国和法国就是所谓的双城,小说的背景也就是法国大革命,我是学历史的,关于法国大革命我是清楚的,联系到小说中,我真想问一下,是真的吗?小说嘛,多半是虚构的,看完之后,给我的印象是:狠毒的得法热夫人,无辜的查尔斯,好得无话可说的西得尼`卡登先生,忠心的女仆人普罗斯小姐,热心肠的贾维斯`劳里先生…
我对好人总有一种好感,对坏人总有一种厌恶感,不奇怪啊,每个人都这样,除非他是超级好人,对坏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级大坏蛋,对好人总有一种感觉,“他们好虚伪啊!”其实这也不奇怪的,事实就是如此嘛!一群虚伪的家伙。得法热夫妇去找露茜,原以为要帮她的丈夫查尔斯,其实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狱,并且最终导致卡登先生的死.我本人觉得卡登先生很讲义气,重感情,他第一次见露茜就爱上她,虽然表白遭到拒绝,但对她的爱仍不改变,最后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团聚,为了露茜不再伤心流泪,他去监狱和查尔斯调包了,用自己的命换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说他是令我最受感动的一个人物。
关于双城记的读后感1500字
双城记读后感(4)
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
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
西德尼·卡尔顿
就这样被感动了。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种纯洁而高尚的爱。它就是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全书充溢着扑朔迷离的色彩,作者以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为框架,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忍受着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正如作者所说:“昌盛而又衰微,笃诚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这是充满阳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阴暗失望的长夜,人们拥有一切,却两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尔顿、露西·曼内特和查尔斯·达尔内之间真挚的情感,成为这部名著亮丽的一笔。
在小说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曼内特是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在经历磨难后仍宽容地把女儿嫁给仇人的儿子;露西是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为了让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风雨不改地到大墙对面站立两小时;查尔斯是个正直、豁达的贵族,与露西相爱,为了爱情甘愿放弃爵位与财产。
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就是让人有点憎恶的泰雷兹·德伐日。失去亲人使她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革命胜
利之时为亲人报仇。可是等到革命胜利时,她许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复仇却失去了对象,她的愤怒之深是可
以想象的,然而为了发泄积愤却拿侯爵兄弟的儿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条与那些伪贵族同样残忍的
道路,于是她的种种行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读者的谅解。最后,恶人有恶报,她戏剧性地因为手枪走火而
结束了自己充满仇恨的一生。也许这才是她最佳的结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样以复仇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
即使命运坎坷,也决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说中,最让我喜欢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身忧郁,隐去了光芒,总是灰心、失望、冷漠、凄凉。他妥协于周围环境,但有时却又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律师助手的他才华出众,却甘心情愿躲在人后,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亲手筑起了一堵墙,隔绝了名利、社会,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他与查尔斯长得十分相似,也同样深爱着露西,然而两者命运却截然不同。他羡慕查尔斯,也恨他。可在经历痛苦的煎熬后,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愿露西与查尔斯永远幸福,因为“爱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这个表面上懒散、放纵的“无用之徒”,内心却是崇高而纯洁的。
终于,他向露西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每次读起那段话,难免感到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最后的梦。我是在堕落的生活中看见你和你的父亲,还有你所经营的那个甜蜜的家,才恢复了我心中自以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梦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时候都要凄凉可怜。自从我见到你以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我听到我以为早已永远沉默的往日的声音在悄悄地催我上进…………”
当查尔斯因为家族的犯罪而被无辜判决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断头台接受行刑。在生命与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爱露西,为了她的幸福,他为她的爱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当他走上断头台的时候,面上依然保持着笑容,他信守对露西的诺言……因为,他的爱便是他的生命。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诗:“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尽管小说以一个意外的“大团圆”收场,但当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该书时,却感到无限的遗憾、心酸。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我却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它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却无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为的只是使心爱的人幸福;它总是无私地付出,而不求一点儿的回报。这种爱在无形中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永恒地放着凄美而迷人的光彩。
“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
英文读后感-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读后感(5)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one of Dickens's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works.The novel profoundly exposed the society contradiction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intensely attacks the aristocratic social class is dissolute and cruel,and sincerely sympathizes with the depressed classes.The novel also described many magnificent scenes like the revolt people attacked Bastille and so on,which displayed people's great strength.
The novel has portrayed many different people. Doctor Manette is honest and kind but suffers the persecution actually , Lucie is beautiful and gentle ,Charles is graceful and noble,Lorry is upright and honest ,Sydney is semblance of indifferent, innermost feelings of warm,unconventional but also selfless and lofty,Miss Pross is straightforward and loyal,Evremonde brothers are cruel and sinister......The complex hatred is hard to solve, the cruel revenge has made more hatreds, loves rebirth in the hell edge,but take the life as the price.
As an outstanding writer,in Dickens's work,the language skill is essential.Each kind of rhetoric technique,like the analogy,the exaggeration,the contrast,the humorous,and the taunt are handled skillfully,and the artistry of the work is also delivered the peak.A tale of two cities has its difference with the general historical novel, its character and the main plot are all fictionalizes.With the broad real background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author take the fictional character Doctor Manette's experience as the main clue,interweaves the unjust charge, love and revenge three independences but also incident cross-correlation stories together,the plot is criss-crossed,and the clue is complex.The author use insert narrates,foreshadowing,upholstery and so many techniques,causes the structure integrity and strictness,the plot winding anxious and rich of theatrical nature,it displayed the remarkable artistic skill.the style A tale of two cities is solemnity and melancholy,fills indignantion,but lacks the humor of the early works.
关于双城记的读后感1000字
双城记读后感(6)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我猜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一定小说《双城记》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何而说。如果想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以及为何说写出这句经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读读原著的。
“---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这句话其实解释了上述经典句子的两个问题:为何这么说,对谁而说。这也就是小说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小说,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来表示自己的担心,同时告诫英国的危险处境。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层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爱。这种爱,体现在小说中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种私人间的感情,也包括抛弃贵族,拯救苍生的那种博爱。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卡顿之爱的描写。
我非常喜欢卡顿。实际上,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精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那么,卡顿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小说中描述:“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阴,消耗殆荆”
这是个自甘堕落湮没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的年轻人,为何自甘堕落?小说中似乎并没有交代,自从他一出场就是如此,并且也没有对他的家事背景描写也并不多。个人认为,这个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无需过多描述卡顿的堕落,源于自己对日渐堕落的社会的失望。他走上断头台前曾说过,“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和造成这一恶果的前一时代的邪-恶,逐渐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遗弃的悲观者卡顿,在朋友遇到困难,在所钟爱的女子的丈夫即将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突然出现,被救人还不之所以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在紧要关头使了个掉包计策救出了自己的所爱女子的丈夫。
这不正是基-督之爱么,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事实上,小说中的卡顿也确实以圣经的口吻在临死前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西德尼.卡顿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光辉。我完全赞同。
双城记读后感(7)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著作《双城记》。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叙述马内特医生一家充满了爱与冒险的遭遇,中间穿插了贵族的残暴、人民的愤怒、审判间谍…… 主要揭示了那个时期英法的社会治安,以及大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
这部著作主要讲述了:可怜的马内特医生在被贵族以“莫须有”的罪名关在巴士底狱十九年后,他的女儿将他接到了英国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认识了法国贵族达雷和潦倒师父卡顿。后来,马内特的女儿露西和达雷结了婚,过了十年的幸福家庭生活,卡顿也给了露西一个承诺,要让露西生活快乐。
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积压了对贵族的刻骨深仇,终于引发了推翻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达雷为了营救无辜的仆人,赶到法国去给他辩护,却因他曾是法国贵族而被拘捕了。而卡顿为了实践要让露西生活快乐的承诺,利用他跟达雷相貌相似,在达雷被处刑前,用自己跟达雷掉包,代替他上了断头台。
黑暗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年代已经到来,那时的黑暗令人惨不忍睹!起先,天下是属于国王的,后来,天下是属于人民的。1789年7月13日,人民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1793年1月21日,革命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这象征着封建统治的结束;1793年2月20日,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充满黑暗和压迫的18世纪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百姓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已经彻底结束。我们迎来了被希望沐浴下的21世纪,从那个时代到今天的漫长岁月不过像昨天到今天那样短暂。我认为卡顿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重情义,信守诺言,为了实现他对露西的诺言,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宝贵的生命。
当今的人民绝对不会让历史重演,历史也不会重演。让我们过好每一天,让属于我们的21世纪更加充满光彩!
《双城记》读后感500字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写的《双城记》。
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本书主要内容是:可怜的马内特医生在被贵族以“须莫有”的罪名关在巴士底狱十九年后,他的女儿将她接到英国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认识了法国贵族达雷和潦倒师爷马顿。后来,露茜跟达雷结了婚,过了十年的幸福生活。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达雷为了营救无辜的仆人,赶到法国去给他辩护,却因为他曾经是法国贵族而被拘捕了。而马顿为实践他对露西的承诺,利用他跟达雷相貌相似一点,在达雷被行刑前用自己跟达雷掉包,代替他上了断头台。
本书通过典型事例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法、英两国的实状况:广大劳动人民在封建贵族的剥削、压迫下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从而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运用了许多好词佳句,用了许多修辞方法,将句子、文章描写得生动形象。例如这段话:眼前浮现的许多面孔中,在黑夜里他无法辨认到底哪一个是那位埋葬者的。晃来晃去的黑影总像是一个45岁的男人,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在面部表情和憔悴程度,面部表情千差万别:骄傲、轻蔑、矜持、屈从、悲伤、迷茫;憔悴程度各不一样:深陷的双颊,惨白的面孔、瘦骨嶙峋的双手、深度弯曲的身躯,但面孔大体是同一个,头发都过早地白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双城记》这本书很好看,你们也读一读吧!
《双城记》读后感1100字
《双城记》读后感1100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的开头如此经典,几乎可以概括所有历史时刻。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我以前读过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算是对这一时代有些初步的认识,但以学者的角度看待一个时代不过是三维物体在二维空间的投影。狄更斯生活在大革命发生后不久的英国,这让他可以以一个熟悉的旁观者身份看待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伦敦与巴黎,两座城市的联系如同英法关系的缩影。死对头、亲兄弟。
革命,浪漫而狂暴的一个词语。自由、平等、博爱是大革命留到今天的遗产,塑造了今天的普世价值观。但是革命这一词语又是和普世价值观如此相悖,通过剥夺他人的生命,剥夺他人的自由;剥夺个别曾经高高在上的人的生命,将平等一词的解释扭曲成一些人比一些人更平等;博爱,是对同样平等的人博爱,而将不被爱的人消灭。无怪乎狄更斯会在「自由、平等、博爱」后面加上「或死亡」。这四个互相矛盾的词语,只有在革命时期才能完美融合,也只有在革命时期必然融合。
大革命后,拿破仑崛起,法兰西的集权远比路易十六时期更甚。共和,是到大革命结束百年之后才稳固。革命,将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轰击成一摊散沙,难道不更是适合枭雄集权的时刻吗?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很多革命,无一例外的是,它将凝结社会的力量击碎,进而产生一个更加集权的政体。往往越成功的革命,越适合独裁者。元末的农民起义将朱元璋送上权力的巅峰,将丞相挤出历史的舞台。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上台,古拉格复制奥斯维辛的悲剧。文化大革命……
我丝毫不怀疑,革命初期领导人们站起来的领袖的初心,他们思想的理性让无论任何时候的人折服。我也毫不怀疑,社会底层的人生活疾苦让他们无法容忍。改变现状的决心有多大,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就多严重。铡刀落下,人头落地,人类的动物性被鲜血喂养得更壮大。要流多少血才能让人回归人性?没人知道。
如同任宁兄在这里所言,改革而不是革命,以时间而不是流血为代价,或许是更自由、平等、博爱的方式。我当然也知道,在特定历史时刻,革命如同早已被历史安排那样不可避免,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并不是所有变革都要在一朝一夕完成,柏林墙的推倒虽然只用了一夜,可酝酿推倒的力量用了几十年。
我很欣慰地看到,狄更斯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卡顿对露西的无私的爱,即便这爱有如此惨痛的结局,但结尾那句升华又是那么美,那种梅花在苦寒的挣扎中重生的美。狄更斯借由女佣的口说出爱比恨还有更大的力量,我也相信如此。
历史的魅力在于,没人能真正垄断对一个时代的评价,尤其是在信息记录如此发达的现代。封闭只能带来表象的平静,时代的涌动,人心深不可测,纵使是在《一九八四》的大洋国也有无数隐藏的温斯顿。这不过是我从《双城记》里读出的另一个侧面,这一三维模型更清楚了一些。
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狄更斯的《双城记》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我反复看了三遍。和他的其他小说的冗长松散相比,《双城记》结构更紧凑,更严密,故事情节几乎是一气呵成。由于悬疑重重,让人不忍释卷,急于想知道结局。然而在谜底终于被揭穿,真相大白后,却引发出读者诸多的感叹。
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这两座分属不同国度的城市。故事由台尔森银行的老员工洛瑞先生的一次特殊使命开始,把人带入那个血雨腥风的动荡年代1775年。那时,法国处于帝政时期,贵族阶层专横跋扈,底层民众受到残酷压迫,民不聊生。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
台尔森银行以其良好的信誉,成为一家百年老店。它的主店在伦敦,而在巴黎有它的分部。由于业务的需要,洛瑞先生时常要在隔海的两座城市之间往返奔波。而这一次,他执行的是一项特殊使命将台尔森银行的老客户马奈特医生从巴黎秘密接回。18年前,马奈特被人诬陷,仅凭一张空白逮捕令就被投进了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狱。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方过了整整18年,马奈特医生因绝望而精神失常,奄奄一息,最后被当做死人丢弃,才捡回了一条性命。全书的第一部《复活》,讲述洛瑞在巴黎的酒店老板德发日夫妇的帮助下,让马奈特父女相逢,并将其成功带回伦敦,从此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洛瑞也成为这家人一辈子的朋友。
接下来的第二部《金线》,是全书中相对比较温馨的章节。
在露西的悉心照料下,马奈特医生渐渐康复,后来做回了老本行,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五年后,在一场官司中,露西和流亡贵族达内相识。达内被指控为危害英国安全的法国间谍,马奈特父女作为证人传唤。在律师的辩护下达内无罪释放,后与露西相爱,并结为夫妻。当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沉浸在自己的幸福当中时,他们的父亲却备受煎熬,几乎旧病复发。靠着坚强的毅力,他很快恢复了理性。而女儿女婿对此却浑然不知。
达内是法国某侯爵的侄子,他同情穷人,痛恨封建专制制度,自动放弃了继承爵位,隐姓埋名来到英国,和露西结为夫妇后过着平静的生活。转眼又过了若干年,他们的女儿小露西九岁了。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不久,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相继被送上断头台,法国贵族们纷纷逃亡。达内的仆人被控盘剥乡民,关进了监狱,向他发出求救信。为了证明仆人的清白,达内不顾个人安危赶赴巴黎。他的此举在那场如火如荼的大革命中,无疑是飞蛾扑火。很快达内就被革命者抓住投进监狱,等待他的,是死亡。故事进入了第三部也是最跌宕起伏的一部《暴风雨的踪迹》。
为了营救女婿,使女儿不失去丈夫,外孙女不失去父亲,马奈特医生拖着年迈体弱的身体,带领全家来到了曾给他带来噩梦的巴黎。由于他的巴士底狱囚犯的经历,他成为英雄,备受革命者尊敬。在第一场审判中,达内被成功获释。然而,就在同一天,他又被抓回去,指控他的,是德发日夫妇。在第二次审判中,惊天案情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线索来源于德发日带领革命者攻打巴士底狱时发现的一封马奈特医生的亲笔信,那里详细记载了他的冤情,那还是他在精神尚未失常的时候写的,可他万万想不到,有朝一日这封信成了将自己女婿打入地狱的有利证据。
当年,马奈特医生还很年轻,一天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请去”为一位年轻女子看病。那年轻女子被侯爵污辱,以致发疯并含恨而死,她的弟弟报仇失败也被杀死。这个贫苦的家庭一夜间家破人亡。目睹这一人间惨剧,正直的马奈特医生选择了告发。然而,那时候的贵族是可以草菅人命而不被判罪的。马奈特医生却被以一张空白逮捕令投进监狱,从此,他的噩梦开始了。18年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涯,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他终于脱离苦海,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回到英国。他以为从此会和女儿过上平静的生活。可是就在女儿结婚的前夜,马奈特医生才从女婿嘴里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他姓埃弗瑞蒙德,是他的仇人埃弗瑞蒙德兄弟之兄长的儿子!在那一刻,他的神志出现一过性的混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不过为了女儿的幸福,他决定把这个秘密烂到肚子里。毕竟达内是无辜的,他是个正直善良的青年,并且早已脱离了那个罪恶的家庭。
在法庭上,德发日夫妇把这个秘密公布于众,让民众的情感急转直下,纷纷要严惩这个流亡贵族。之所以德发日夫妇对达内深恶痛绝,是因为,德发日太太是那个受害家庭的唯一幸存者那可怜姐弟俩最小的妹妹。她的这一生唯一的使命就是复仇。大革命时期她打着正义的旗号滥杀无辜。埃弗瑞蒙德家族是她不共戴天的仇敌,尽管侯爵兄弟俩都已被杀,她还要将他们斩草除根,甚至连达内的妻儿也不放过。
在这样的大情形下,马奈特医生是无能为力的。陷入绝望中的他旧病复发,终日甚至昏沉,露西成天以泪洗脸。谁能拯救这个家庭于危难之中?围绕着马奈特一家展开积极营救的,有热心敦厚的洛瑞先生,有忠实刚正的女仆普洛斯小姐,以及粗俗直率的盗墓贼杰里。不过,书中较为浓墨重彩的一个角色,是西德尼.卡顿。卡顿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助理,在该书的第二部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多年前的那场官司中,他是达内得以获释的关键人物。他和达内长相酷似,然而两个人的性格却大相径庭。达内是个外表整洁、正直高贵的人,而卡顿给人的印象却是玩世不恭,不修边幅,而且嗜酒如命。当两个人同时爱上露西时,女孩感情的天平自然倾向达内。从此卡顿把对露西的感情隐藏在心里。他只要露西依旧把他当做朋友,一年当中能够允许他登门拜访几次就足矣。
在这一家陷入绝境时,卡顿来了,就像是他们的救星。他没有别的办法,唯一的优势就是,由于和达内长相酷似,他可以买通狱卒,作为达内的替身走向断头台。他的确这样做了,而且做得义无反顾。他对露西的爱,爱得深沉,爱得忘我。临死前他默诵道:“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也永远不死。”这一段描述非常感人,催人泪下。
该书的人物中,马奈特父女、达内、卡顿等人代表着“善良”,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代表着“邪恶”,而德发日太太则是“仇恨”的化身。故事以侯爵兄弟的灭亡、德发日太太的失败和马奈特全家的胜利逃离而告终。在爱恨交锋、善恶博弈中,爱终将战胜恨,善终将战胜恶。这大概就是作者一贯主张的揭恶扬善的创作意图吧。通过阅读该书,也对法国大革命的那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沿袭了他惯常的辛辣、幽默和生动的笔触。他把令人闻风丧胆的断头台形容为“吉萝亭”女子,“所有和吉萝亭接吻的人,只消伸头朝那小窗口里看上一眼,就会咔擦一声,掉进口袋”;描写台尔森银行的因循守旧也是让人捧腹:“每当雇用一个年轻人进伦敦台尔森银行,他们总是把他藏起来一直放到老,像块干酪似的把他藏到一个阴暗角落里,直到他浑身有了十足的台尔森味,长满斑斑青霉。”类似种种精彩写法不胜枚举。狄更斯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的小说直到现在读起来仍旧有着现实意义,因此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