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追问》800字读后感
障碍有时成为真正的屏障,成为一张无处不在的网,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挣脱这张网,获得自由。”这是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问》中说的话。短短几行字,便将她不向命运低头、追求美好生活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海迪自五岁患病,此后的一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可是,她从不灰心,她坚信:“即使被痛苦的磨盘压碎躯壳,也会留下灵魂闪闪发光!”
我打开《生命的追问》,读着读着便笑了起来。书中的女孩是多么淘气呀!她整天爬顶楼,撵公鸡,还把姐姐捉的蝴蝶放飞在秋风里。书中的女孩又是多么浪漫呀!她吹口哨,唱苏联歌曲,并幻想去跳芭蕾舞;她还教乡村小学里的孩子们“唱大刀打鬼子”......张海迪的书让我眼前一亮,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围着白衣兜的小女孩在整洁的隔离室里赶公鸡,又仿佛看见一个长发飘飘的少女坐在轮椅上,如饥似渴的汲取着书中的甘露。
《生命的追问》是张海迪对生命的回忆,同时也是她对生命的诠释。从书中,我明白了,谁也无法拒抗衰老,谁也无法逃避死亡,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爱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自暴自弃,要做生活的强者,让生命更加灿烂。
时间永不停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它的前进的步伐。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恐惧了,他们感叹人生的短暂,便一味享乐;有人无知地用荒唐的举动为人生草草的画了个句号;还有人却抓住了时间的尾羽,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去与时间竞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如张海迪所说:“我们应该做与时间竞赛的人,在时间之剑射入黑洞之前,无论经历过多少痛苦,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曾飞翔在时间之中。”
朋友们,让我们向张海迪学习,抓住时间的尾羽,珍爱生命,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让我们坚强地面对生活,让心灵飞得更高、更远吧!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250字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张海迪写的《生命的追问》。
张海迪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童年时代的她无拘无束,和同龄人一样顽皮天真,也时常闯祸,被爷爷惩罚。她五岁时,患了脊髓病,拜访多处医院,做了手术,仍无济于事,手术带给她的是童年的缺失,没人能够想象张海迪躺在病床上的孤独与寂寞。张海迪曾经随着父母下放到西北高原的尚楼村,在那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张海迪虽然失去了物质生活的满足,但她却收获了纯真的友谊,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尚楼村的乡亲们、孩子们的朴实与憨厚给了张海迪太多的感动。
张海迪没有娱乐,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手中那支笔和床头的几本书。因此,在病床上,她笔耕不辍,无声地诉说着她的人生。从常人的角度看张海迪,我们会觉得她的遭遇是那样悲惨。但张海迪在作品中,在平时的记者会上,她没有流露出对生活的一丝不满,相反,她在众人面前脸上永远挂着一个微笑,她的作品是乐观的,字里行间传达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她让许多一蹶不振的残疾人学会了坚强,学会笑着面对有着挫折的生活。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600字
拿起书,我望着它。扉页上印着烁大的五个字“生命的追问”。我对书中这样两句话仍记忆犹新:“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这是一个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面对命运的人。她是山东济南人,5岁时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却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资料和著作。她还自学了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张海迪。在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痛苦和作为一个作家发自内心的激情。整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残疾人对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命运的挑战。作者总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现苦痛、酸楚、伤心等类字眼。作者更多描写的是当年随父亲一起流放的那个小山村,村里一群热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朴的乡民。当这群乡村少女围在作者轮椅旁亲昵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铺的公社看电影,听她唱着苏联民歌《红莓花儿开》时,那是一幅何等质朴的画卷,充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令人陶醉呵!这不仅深深地打动着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们的纯洁善良,她们的热情开朗,在作者笔下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她们是一群快乐天使,带走无穷的忧愁和病痛,与她们共享欢乐与青春,不仅给作者以无穷的生命力量,也传递给我们健康的珍贵和生活的乐观。我感叹于作者的坚韧,更感叹于她的博爱和惊人的毅力。我从她的脸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给她的印记:我从她呈献给我们的这本厚重的书本中,分明看见了她用激情热流融化了自己心灵的痛苦后,以文字的永恒魅力所展示出来的她的心灵美丽;我从她那没有知觉的躯体中,分明看到了那钢铁般的“保尔·柯察金”;我从她那坚强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见了生命的追问在大放异彩。生命是什么?是拼搏,是奉献!我若是船,那么她就是帆,她永远鼓动着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即使有狂风巨浪,浓雾弥漫,我不怕,因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