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鲁迅》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关于《鲁迅》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8:55:59

《鲁迅》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挤出一点时间翻了翻书柜,翻出一本书,这本叫《鲁迅》我来给你们说说鲁迅的故事吧。

鲁迅的家境不太富裕。他十分爱读书,但又没有钱买书,于是他就学习古人,借书来抄。他小时候就抄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的读物。少年时代,鲁迅的父亲身患重病,两个弟弟年幼,小小年纪的鲁迅便承担起成人的责任。他一边上私塾读书,一边帮母亲料理家务。尽管如此,他也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总是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他被人称作“爱书如命”的人。幼年时期的鲁迅,每天从三味书屋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他总是先把桌子抹干净,然后把手洗干净,再拿出书来,一页一页的阅读。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书弄脏。现在,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收藏的一万册图书历久弥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读了这篇故事后,我觉得鲁迅很爱读书,他以读书、抄书、买书、修书当做自己的乐趣,每当一本书破损时,鲁迅会心痛不已并立即修复书籍,鲁迅之所以这样爱书看书,所以他成了中国21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鲁迅先生《呐喊》读后感500字

鲁迅先生《呐喊》读后感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读鲁迅的《早》有感200字

读鲁迅的《早》有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3课《早》,老师先让我们读一遍,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屋后的梅园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读完文章,我仿佛走进了古香古色的三味书屋,闻到了淡淡的腊梅香,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早”字的故事。

鲁迅的父亲生病了,他“整天奔波于药铺和当铺之间”,有一天早晨,他上学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鲁迅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

看来鲁迅从小担当家务 ,先生批评了他,而他却没有为自己说理由, 而是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字:“早”,这个字不但刻在了书桌上,而且还刻在了他的心里,所以,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终于成了一代伟人。

而我们现在无忧无虑,不用分担家务,我们要记住这句话:只要发奋学习,珍惜时间,敢为人先,就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鲁迅、余秋雨、郑世平作品的感想

读鲁迅、余秋雨、郑世平作品的感想

看鲁迅、看余秋雨、看郑世平,同时看几本书,也是有点贪心了。但是这几本书,都是一篇一篇独立的,轮换着看,也无妨的。三位作家,三种风格,三部作品,三种模式随意切换。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人文。有理性的启迪,有感性的代入。

鲁迅的书评、读后感,我写过很多。但是我在读后感里没有写过的是:他的作品最打动我的,比文学性、思想性更打动我的,是鲁迅的那种旷世孤独。鲁迅骨子里是一个孤独的人,这我说过的。而这种孤独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照见了自己的孤独。张爱玲也孤独,她的孤独是一个冷傲又敏感的小女人的孤绝。三毛也孤独,她的孤独是一个浪漫而又任性的女人的绝望。恣意人生?人生无法恣意的。至少不能恣意地活着,所以三毛选择恣意地死去。而鲁迅的孤独,是在黑暗中几乎看不到同路者、一个人踽踽独行的那种深沉的悲凉,更是在绝望中,以希望做盾的悲壮。我不知道我的孤独是什么?但总归,我喜欢孤独的人写的作品,我觉得他们的孤独和我的孤独互相呼应。

看了余秋雨的几部作品。他的书我很喜欢看。但是他的书我不敢评价,越是喜欢越不敢胡乱写。虽然以前也评过一点点,但是后来发现,所有的评价,都是妄加评论。因为他的高度不是我能够企及的,太渊博了。我真不知道一个人的大脑怎么能够容纳这么多东西,博古通今的。我就时常感觉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坏,看的书也实在少得可怜,况且全记不住。况且他还不只是知识渊博,文笔我也很喜欢,既有充沛的感情,又有一种冷静的逻辑性,而非一味廉价地煽情的那种作者可比。既有诗一般地画面感,又有哲学书般的纵深度。比如“我们站起身来搓搓手,自责身为大河文化的子民,平日太不知爱惜。不知爱惜那清晨迷蒙于江面的浓雾,不知爱惜那傍晚摇曳于秋风的芦苇。”;比如“人类有比常识更长的历史、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我默默地看着这两个从脸色到服装都很像沙漠老树根的老人,向沙漠走去。”;“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余秋雨作品里的佳句简直俯拾皆是。写游记的人很多,以前我上学时就看尤金的游记一个小女人的清新的小品文。现在也看过一点点村上春树的一个“常驻游客”的碎碎念。但是写游记写得这样登峰造极的程度,既有文学性、又有哲学性、又有博古通今的知识来作为文章的基石,还隐隐地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我只能说,我没有看到过其他作者也是这样的。

郑世平的书我现在在看《身边的江湖》。是“当当”app推荐的“读书计划”。本来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却吸引住了我。我不知道他写的是散文还是小说。如果说是小说,那这样的小说太有真实感。如果说是散文,那这样的情节太有戏剧性。也许是真真假假有“原型”的一个个故事。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真的坐过牢,他对牢狱生活的描写非常真实。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坐过牢的人都是坏人,或者都是没有人性的人。其实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很多人还个性鲜明,还讲义气,在他们身上有传奇经历。他们或是遗落市井的学者,像沈巍一样,沈巍没有被发现以前就是个捡破烂的流浪汉;或是一代孤侠;或是误入歧途的纯情少年……目前这本书看到一半,感同身受。虽然我不是他们,书里描写的阴暗现实让人不寒而栗。

嗯,不写了,没有想好一个结尾。好的书会让人共鸣、会让人仰望,又或者,个别书会让人细思极恐、毛骨悚然。

读《鲁迅》有感600字

“积极向上像鲁迅,努力学习像鲁迅”当我读《鲁迅》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把无限的时间运用有限的写作中去”这是鲁迅的写作与光华。家庭的,旧社会的改变成了鲁迅的写作作风。思想丰富的头脑。鲁迅的一生是光荣和光华的一生是写作的一生。

我欣赏和佩服鲁迅。写作用时,鲁迅在想到无处不在的很远地方去,然而这是我们现代没有一个人能找到的,想象这种特殊功能,只有自己才有的,而且也只有自己去观看多了,或者自己想象较为丰富的人才有这种可能,而像鲁迅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有那种特殊的功能和丰富的头脑,而又像我们这些一代青少年只知道好就好,不知道好不好就是一辈子不好,反而鲁迅他却好了,但由于他家生活好。而鲁迅他又是那么的有头脑而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他最终成为思想家和文学家,革命家。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向鲁迅先生学习的地方。

在鲁迅写作中他有很多的作品,比如《雪》《朝花夕拾》,从《狂人日记》等这些,而在这些之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他是的从《故乡》,在这篇文章里,鲁迅他主要回忆故乡的同趣和现实的故乡,却在生活里被压下,失了生机的童年,而这篇《故乡》里,鲁迅和闰土的小时候的生活,闰土小时候可以看到翠绿的一天。而鲁迅只看到缺了的墙角。鲁迅他虽然衣食充足,可是他却寸步难行。没有闰土的那种快乐感到自由,即使也没有闰土的那些快乐,而且没有一望无际大片西瓜可以看守,而鲁迅只有闲天在家读书写字。像鲁迅的这样才的生活在那当时旧社会里,已经不错了,而像闰土那些生活才有趣。这样才能知道那时候,鲁迅有多么的想和闰土一起看守西瓜和闰土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然后跟闰土一起去管灌猪,刺猬,渣,所以当时鲁迅有多么的想要自由一下呀!

而又想鲁迅这种能够回忆起童年。如果是我的话,我相信我可能会一辈子也想不出来的,因为儿时太模糊了,根本就想不起来什么时翠方。鲁迅怀念故乡的情思,原因就是怀念和回忆童年的情趣,像这种高智商的人,他怎么可能想起来吗!所以只有高智商的人才可能会想起来吧!

所谓静侧思,进取侧进······

标签: 《鲁迅》读后感

推荐信息

  • 关于《优雅走过下雨天》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5 7:47:40

    在暑假的时候,我去书店时我看见了一本叫《优雅走过下雨天》一本书。当时我马上被这本书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人物是破产公主千子星,小童星秦思理,钢琴王子乔李,运动健将安可,宅女江宫雨,人型电脑王施宇。这本书主要讲了,优雅的千子星因为爸爸破产的消息正式见报,耐人寻味的眼光从四面八方投来,所有人都好奇她从云端

  • 关于《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5 7:45:40

    今年的暑假,我看了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的这个故事,感受到了他们真诚待人,同学之间友爱,互相帮助,团结,我也要向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一样帮助别人,互相友爱。 寒假里,我看了《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这本书,大个子老鼠真笨,小个子猫真聪明,我要向小个子猫学习跑步, 因为小个子猫一只眼看地下,一只眼看前面的。所以

  •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5 7:40:40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900字 1.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他不认同传统的说法中关于《老子》一书是有个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冯先生研究认为:《老子》一书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时代的产物。老子与《老子》一书并无必然联系,是两回事。完全可能有个叫

  • 关于《动物庄园》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5 7:36:40

    撼动的心灵读《动物庄园》有感黄莉淳在这一个寒冷无比的冬天,我阅读了一本人心险恶而又充满反乌托邦主义的思想的书--《动物庄园》。这是一本由乔治·奥威尔书写的小说。人人都说文字是作家反映内心的一种方式。果真如此,正因为乔治·奥威尔的幼年时期拥有孤独的习惯,总爱编故事,与自己想

  •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6 8:31:18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荆轲刺秦王,这本书说的是当初战国的时候,就在燕国以及齐国都要灭亡的时候,荆轲一个人去到了秦国假意投降,然后在秦王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突然的刺杀过去,想杀杀死秦王。 虽然最后的时候荆轲失败了,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却觉得荆轲是非常的伟大的一个英

  • 关于《最好的我们》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6 8:30:18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我不喜欢《最好的我们》的结局。非常,不喜欢。“余淮这么厉害的人是不会被生活绊住脚步的,一定会向着更高的风景生活。”这是故事戛然而止后,我赌气的评价。可是,他终究是以平凡的样子出现了。我喜欢八月长安,因为她写下了最好的青春。我不喜欢八月长安,因为她在青春的过

  • 关于《随遇而安》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6 8:24:18

    今天,我看到了《随遇而安》这本书。《随遇而安》说的是孟非“宏伟远大”的励志故事。他叙述的是另外一种成功模式踏踏实实做好当下。从这书中我读出了孟非对重庆故乡的深厚感情情,对爷爷及街边的怀念,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印刷工期间的艰辛,电视台里的逐步成长及在国内、国外做记者时的所感所想

  • 关于《叫我第一名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6 8:15:18

    在这一次暑假,我观看了一部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布拉德科恩得主人公从小就患上了妥瑞氏症,患这种病无法控制自身的表情,时不时会抽搐,经常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他长大后决心要做一名老师,他连续在一个有一个学校面试,终于,他得到了一个学校的认可。后来,他获得了最佳教师奖。看完这部电影,

  • 关于《藏獒渡魂》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6 8:14:18

    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们勇敢无畏,忠诚于主人。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作为小作者,这个词语用得有点太成熟了)了沈石溪的《藏獒渡魂》。这本书是一本荡气回肠的书。其中里面讲述了一只退役的军犬——勇敢的黄狐,被指挥军犬的教练贾排长送入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师傅家中。告别时,黄狐不停地用石头舔着贾排长泪流满面的

  • 关于《梅兰芳蓄须》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4/17 8:11:08

    【第1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俗话说得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从我读了《梅兰芳蓄须》这个故事,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期,京剧表演家梅兰芳不受敌人的诱惑和威胁,坚持不肯上台演出,便把胡须留了起来。为了过日子,他还卖了房子。为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