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作文900字篇1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儒家强调“舍生而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之逍遥”。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过的,在这匆忙的过程中,对于即将逝去的年华,每个人都心生畏惧。
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
纵古观今,多少英雄豪杰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又有多少文人义士弃笔从戎、杀身成仁。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从来不觉得拥有的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会感觉死亡来临又多么可怕。
懂得生死的人从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心到哪里去。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屈原生活在楚国,正是战国乱世之中,国家被攻占,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国家已经万劫不复了,而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与这一同去。于是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而他留给人们的,是他的不朽之作《离骚》。屈原是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而死的,死得其所。
死结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也未必可耻。司马迁的志向,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自己受了宫刑,却忍辱负重,周游列国、遍访名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这就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吧。
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才能够对于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
我想,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当生死的大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听到古人穿过历史沧桑传来的回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若如此,则此生无憾了。
生与死作文900字篇2
在我很小的时候生与死在我脑袋瓜里还没有形成一个概念,后来上小学了,渐渐地懂了很多道理,可,唯有死是我一直没有弄清楚的,直到有一天,老师教写了死字,我便举手问:“老师,什么是死?”老师很严肃地看着我:“死,就是离开这个世界。”我不解地说到;“离开这个世界?!”老师为了让我理解就这样说:“嗯,这么说吧,死,其实,就是大睡一觉,永远不会醒。”“哦,我明白了,原来死就是这样的呀!”我天真地说。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问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我问她:“妈妈,死是不是就是睡觉?”妈妈笑了,说:“怎么突然问这个问题?”我说:“妈妈,就告诉我吧?!好吗?”妈妈告诉我说:“死的真正含义是,大脑、肺、心脏停止运动停止思想,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哦,我似乎有些失落,仿佛问到了我不想听到的答案,为什么呢?!人为什么要死呢?!我想不通,人,难道,不可以永生吗?!”我想到这儿,妈妈突然对我说:“你在那里没事干,过来帮我切菜吧!”“好。”我走过去,看着菜板上的胡萝卜,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我对妈妈说:“妈妈,是不是世上的一切都有生命呢?”“当然了,不要说了,快切吧。”我听到妈妈说完,突然生气地对妈妈喊道:“我不切了,胡萝卜的生命结束了,而且是断送在我手里的!我不要做一个刽子手!”妈妈懂我的意思,让我去房间休息,我走到房间里,坐在椅子上想,其实,人,既然生就必须死,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挑自己喜欢的,自己不喜欢的,经历了生,必然要经历死,不过,在你的生命化为句点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完成你的梦想,因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要学会珍惜。我想到这里,突然间,觉得死,也不是那么可怕了,因为即使你死了,但是,你实现了你的梦想,死,又何妨?!
我经历了这件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既然生也必然死,你没有办法挑你喜欢的,你不喜欢的,但是,死之前一定不要留下遗憾,因为即使你死了,但是,你实现了梦想也感觉没有枉度一生,有些人害怕死,是因为他自身就感觉自己这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干过一场大事,有些人不怕死,是因为他自己知道他自己没有枉度此生,所以他不怕死,我想告诉那些怕死的人,趁现在还年轻,珍惜时间,珍惜生命,鼓起勇气去干一些、尝试一下,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情,这样,就算死,你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了。所以,放手去做吧,不要害怕,就算失败,又怎样?!至少我为此而去努力过了,我付出劳动了,就算不成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至少我得到了劳动和实践的快乐!
生与死作文900字篇3
苏轼有“生死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媸妍!”邓中夏更有“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自古以来,生和死就是大家共同谈论的话题。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初他惨遭宫刑,如果说,他为了自尊选择死,那么就只能拥抱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剩下的就什么都没有了。然而,他选择了生!史学巨作《史记》千古流芳。世人永远记住了司马迁这座泰山!
还有我国着名残疾人作家——张海迪女士。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为了学习医学知识,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如果无法克服困难,那么只有失败,只有死亡了。终克困难成为了一位大作家。
更有作家史铁生,他一生的许多光阴都沉浸在痛苦之中。若再往旁道再走一步,就只有死。可是最终他向前走了,并逐渐走向了成功。
许多的人遇到了一点点挫折,就要死不活。可他知道吗?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或者或快乐,或痛苦,或悲伤,但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与死作文900字篇4
生与死,向来是人们常讨论的问题。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所以便不得不谈之
有的人,一生下来,似乎便是为非作歹的。为何为非作歹?原因很简单。为了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享尽荣华富贵。荣华富贵是很多人所想的!可就是有些人,把它看得太重了点!这些人,大都是愚昧的。
但凡大彻大悟之人,绝不会如此,在他们看来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
李太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啊!人生易老,何必过于追求权财?就算你得权得势,富可敌国,权倾朝野,日子又能有几何?最多不过百年罢了,终究是“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又何必苦苦求之?
当然,“生是也,死亦是也。”这绝非我的本意。生无所求,死必憾!做“活死人”,一生碌碌无为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但要活着,而且要活得长久,活出精彩。正所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古往今来,多少名垂青史,万人景仰的人,大多穷困潦倒,绝非大富大贵之人。而那些贪得无厌的权贵们,要么是遗臭万年,要么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就那么几颗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
著名诗人藏克家的一首诗中说得好:“有的人他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为什么呢?这在他的另几句诗里便可找到答案……说白了,这就是所谓的“永生”吧!道理很清楚,你是想象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清”,还是象和申为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想要得到“永生”,就得为后人留下点什么,而不是只懂得“索取”。
是的,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盯着我们,就像我们盯着古人一样,这就是“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杜牧对秦之灭亡发出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秦人不正是为巩固其霸业,而施以暴政,终为后人所唾弃吗?
寓形宇内复几时,若无所为枉此生!抛开荣华富贵,唤醒内心深处的最原始的本质,把一生过得轰轰烈烈吧!等到那个时候,你便清楚地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生与死作文900字篇5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是又一个生命的诞生。
他将踏上漫长的生命旅程,这,便是生命的起点。
当一个原本完好的生命呼吸微弱、奄奄一息时,又一个美丽的生命将要逝去,就像一颗残落的流星稍纵即逝间消失在蓝色的天际。
幸运的人或许能在冰冷的病床上抢救过来,运气不佳的,就只能告别这短暂人生。
这,便是生命的终点
生命的起点,是生,生命的终点,是死。
从起点到终点,从生到死,看似漫长,漫长得有时让人对人生的前方感到迷茫,其实短暂,短暂得让人来不及思索人生的意义,便一瞬即逝,让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感叹“生命如此苦短”。
人,总是希望活着的。
有的人想荣华富贵过一生,有的人想平平凡凡过一生,有的人想清清静静过一生,有的人想快快乐乐过一生,有的人……
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希望活着的,没有多少人会去想着死亡。
但还是有些人终会因为对生活的不满,去迎接死亡的到来。
但是我想,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留恋这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吧。
每个生命的降临都是有意义的,即使是那个生命在出生的那一刻便夭折了,或死亡了,但至少,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虽然只望了这世界一眼。
我想,人的一生,不管是过得荣华富贵也好,平平凡凡也罢,我们都不要否认别人的生存方式,即使是卖国求荣,那些卖国求荣的人总有他们内心的想法,我们可以对此批判,但不要否认。
人,活着最好。
死,是一个生命必然的,而一个人只有真正奄奄一息时,才会感到死亡的恐惧,但死亡,总是在一瞬间便结束了。
生生生,死死死,生,不一定要如夏花般灿烂,但一定要自己感觉有意义,死,不一定要如秋叶般静美,自己感觉有意义便好。
生死间,我想,不管生命多长,死亡在何时,好好活才最好,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一定诠释。
生与死作文900字篇6
世界上有许多生物共同栖息在地球这片家园上。每过去一秒,就有几个平凡或不凡的生命凋零。每过去一秒,就有几个新生诞生,充满未知的力量。弹指间是死,是生,生与死就在同一时刻同时发生。
河流中的一处,有那么一群鱼,它们是生与死的代表。大马哈鱼是一种特殊的鱼,它们用死亡创造出了新体。
大马哈鱼是一种淡水鱼,它们生活在淡水湖中,可是它们的幼体却在海水中长大。成年的大马哈鱼成双成对地进行一场旅程,大马哈鱼生活在淡水湖。而它们却必须要游越过超过十几公里的路程海水中产卵,也就是说大马哈鱼每天至少要赶几公里的路程,不论是对于鱼还是作为强者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个巨大的工程。大马哈鱼所要达到的目的地是印度洋,而湖泊与印度洋之间的距离之遥远,而在过程中,它们不仅要赶上路程也需要翻越过岩石壁板,瀑布水帘,不计其数,不分昼夜地赶着路要到达目的地。而通过这些残酷又艰辛的过程,最初庞大的大马哈鱼群却消耗掉一半的数量,另一半鱼群继续向前走路,等它们经过第23天的辛苦,翻越过最后一道瀑布,到达海域中,产下鱼卵又拼尽全力地把鱼卵埋得浅浅的地方掩饰好。这,已是它最后的力气了。下一秒,它们即将相继死去,长途的跋涉,耗尽了它们最后的体力。而它们的后代又一次一次地重复如此,代代相传,仿佛穿越重重阻境来到海洋中产卵,就是大马哈鱼这一生的使命。为了自己的后代,大马哈鱼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埋下了新幼体的种子,这也是大马哈鱼永远不曾绝迹的原因,生生不息。它们用死亡而造出了新生,用艰苦为后代们铺上了成功的路。
这样顽强的生命更值得让我们赞扬、学习。用死亡创造出生的奇迹,又如前些年20xx年的汶川地震,一位母亲用自己强大的后背挡住了一切石梁、钢板,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存活下来,临死前,她写了一封信在手机里,藏在幼小孩子的被褥里,那短信上写着的不仅是爱、期待,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死亡并不是终点,是另一种起点,另一个崭新的人生,死亡传递出下一个新生命。这点与点之间的连接更是表明了这生与死的联系。死亡并不是终点,是新一种延伸,延伸至另一个生命中,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里。在明白生死的边缘上,我们各自都在寻找自己生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