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雨作文600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深情悠长的故事,书写着情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雨踏着轻快的步伐,卷着微微飘散着的杏花香款款的走来了。和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打在枝叶上,跳落在柳条上,就那么静静的这一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这一切都是那么寂静,那么无声地唤醒了沉睡的生灵。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二月的初春,还带着点冷风刺股的附在皮肤上可劲的吸着身体的热气,房檐下还挂着几串冰凌儿,摇摇欲坠似要掉落下来。一夜过后,清新而温暖的空气、略显青涩的草丛,欲开未开的树苞,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让伸着懒腰的人突的就露出了笑容。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自古秋总是悲凉的,总是多情的的,总是伤感的,连诗人都对它高看一看,似乎万物因这个季节而悲痛。那娇艳欲滴的花儿,盛放的如同一朵朵火焰,可秋风一吹,半裸凋零,枯枝残花,在夹杂着细细凉凉的雨,更显得惆怅了。怪不得李清照会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一道这个时候怎一个愁字了得呢?愁来年,愁冬天,愁万物,更有国仇家恨在里面。
冬天似乎和雨没有什么关系了可诗人非要寻些由头来拉扯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看那一片片白雪不就是雨嘛!
走进古诗中的雨,欣赏雨的诗情画意。
走进古诗中的雨,欣赏雨的多姿多娇。
走进古诗中的雨,品味雨的千年情绪。
古诗中的植物世界作文500字
从小,我就迷恋古诗。它把我带进了学习,带进了生活。让我懂得思考,懂得评析。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爱它们,胜似爱任何东西。其中,范云的《咏寒松》: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使我懂得了要有独立坚定的意志,顽强不屈,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竹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从不会为讨别人喜欢而改变自己的颜色。“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即使它孤独地生长在悬崖边上,山谷里,它也是一节一节地向上长,身体高直,志向高远。这首看上去一点意思都没有,可是仔细一看就发现其中的妙趣了。这首诗不光赞扬了竹子,还可以用来比喻谦虚的、有骨气的、正直的、有远大抱负的人。这也是我们民族崇尚的精神境界。
一首首古诗激发了我的兴趣,一连看了好几首关于植物的诗。如:《梅花》作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站在远处就知道不是雪,因为有幽幽的香气不时飘来。《白梅》作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在冰雪覆盖的树林中生长的梅花,它不与春天开放的桃花李花混在一起。当它一夜之间忽然开放,香气弥漫到天地之间,就预告了春天来临。
诗中的植物令人回味,我又回味起来,不知不觉地读了出来:《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古诗中的思念作文800字
万物萧条。夜,静的可怕。
冷风侵袭着每个人的身体。几声叹息,他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窗边。此时与他对望的只有那挂在冷空的、孤零零的月亮。他抬头凝望着,轻声吟道:“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作为权臣明珠的儿子,他的家世何等显赫;作为“清代第一词人”,他的才华被众人赏识;作为丈夫,他对妻子的离世无可奈何。他,就是纳兰性德。
曾经说过的誓言,往日相拥的呢喃,却跨不过天上人间!他坐在破旧的木桌前,手里紧紧握着妻子生前最爱的那支蝴蝶发簪,那支他第一次见到她送给她的发簪。在那昏暗的烛光前,泪眼婆娑的他,回忆的长河开始汹涌泛滥开来。他想:如果每天都能如圆月般团圆,自己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他不禁想起妻子的及腰长发,想起她的笑靥如花,想起他们在月光下许下终生不离的誓言……他们曾手挽手畅游美丽如画的江南,肩并肩登过巍峨的五台山。他们一起坐在木桥边看良辰美景,他们一起赏雪赏月,他们一起经历过很多事情,他们很恩爱。或许老天爷也会嫉妒吧,只给了他们三年相守的时间,就让妻子永远的、满含遗憾的离开了他。留他一人在人世间看孤独的风景,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
思念的夜晚,他无心再眠,披上衣服,他走出了家门。月亮也失去记忆了吗?瞪着空洞的眼,泛出惨白的光。他,就这样静静的走着。一滴泪从他的眼角滚下,人间的情缘为何这么容易断绝?他无奈,他悲哀。虽然在妻子的坟前已经哀悼过许久,可是愁绪未停,思念依旧。泪眼朦胧中,他看到他们一起许下誓言的木桥,暗香飘尽,惜花人去。他看到双燕呢喃细语,依然轻踏在帘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看到这双宿双飞的双栖蝶,他是多麽的羡慕啊!人间,他在思念,说不定妻子同样也在天上思念着他。他多想这双栖蝶能把自己带到天上与妻子团聚!在他看来,无论天上人间,只要能同妻子在一起,何处亦是天堂。
天上人间遥相忆,长相思!
古诗中的夏天作文700字
咦!这是在哪儿呀!前边怎么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荷花池呢?我不是在做梦吧!
池塘里长着一层绿绿的浮萍,远远望去,就像池塘上铺了一层碧绿的毯子。我迈步再往前走一点,就能看见大片大片的荷叶和荷花了,它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可真是漂亮啊!
那个是谁呀?哦!是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大概有五六岁的样子。大大的眼睛,红扑扑的胖脸蛋,真可爱!你看它一边划着小船,一边正兴高采烈地采着莲蓬呢。看他的脸都乐开了花,开心的像吃了蜜似的,我敢肯定这个小孩是趁家人不在时偷偷跑来的,要不然不会让他一个人来的。
你看,他的妈妈赶来了,原来,小娃娃却忘了小船往回划时,浮萍没有及时恢复原样,暴露了他的行踪。让妈妈给找到了,哈哈,小娃娃这下老实了,调皮的向他妈妈做了个鬼脸。
这时,我发现池塘边,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看着这个小娃娃,我走近一看,什么?原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呀!我连忙走到白居易的面前,对他说:“我很喜欢你写的诗,总是写的活灵活现的,我很佩服你,你现在要作诗吗?是呀!小朋友,你会作诗吗?我笑了笑说:“我不会,只会背诗”
这时白居易触景而发,开始吟诵起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我接着兴致勃勃的补充道,“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对不对呀?哎!你怎么会呢?白居易一脸迷惑的问我,我神秘的对白居易说:“我其实是未来的人,是名小学生,我们语文课上都在学你们这些大诗人作的诗呢,哦!原来是这样啊,白居易满意地也点了点头。
突然,一道金光把我带回到了现实,快起床啦!怎么背着古诗又睡着了,妈妈的话在我耳边响起,还是在做梦呀!
于是我拿起书,背起古诗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古诗中的梅作文作文400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当听到古诗佳句,我就会沉浸在那雅文雅句之中。
我曾读过数百首古诗,也品味了许多诗句。要说百里挑一,我还是喜欢《梅》这首古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王安石是宋代著名诗人,曾谱写许多诗章,但《梅》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其它诗各不相同。全诗以写景方式作诗,以寒霜冰雪为背景,突出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顽强性格。全诗为五言绝句,共四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全诗主以梅花为主线,以雪为暗线,不单单写梅的顽强性格,还在告诉人们,做人要顽强,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与失败,也要去克服。一个“独”字写出在万物凋零的时候,梅花儿却独自释放。“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梅花”不张扬的性格,“暗香”一词突出梅花战严寒、冒风雪为人类释放花香却不要求回报,这就是梅的性格。
谢谢您,王安石。您用短短二十字,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梅》,你那顽强的性格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永远敬佩。
古诗中的相思作文800字
不知是第几个秋天,倚窗,捧一首词,看窗外,兰草幽幽,像是清简的日子。依稀记得宋朝有位女词人,在秋天,佐一杯记忆的酒,在窗下独饮,写下一段“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心事,托给流年照料。
已是深秋,曾经翠绿的荷叶,诗意的为我们撑过伞,也终究经不过四季的变换,耷拉着头,泛出洗尽铅华的枯黄,倒有点“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味。荷花残缺的花瓣润出似有似无的白粉色,香气也消尽了,折下几支,装点着老花瓶寂寞的流年。易安看了看一片残荷,又看了看自己,抬手挽了下耳际旁的碎发,触到发梢,微顿,想自己从红颜佳色到霜华满鬓,几丝白发为谁生?叹息。那一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时光已从指尖溜走,那份“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青涩曾经成为江南难以忘却的风景,而如今,却化作自己眉头紧锁的忧愁,新婚后,明诚为了男儿的抱负,为了几纸功名,执意要走,因深知留也留不住,所以没有挽留。“罢,罢,罢。”易安小声叹息道。她换下轻纱罗裙,俯身解下缆绳,寻一只小船,独自泛舟在残荷中,说是泛舟,却又无心撑桨,手放膝上,愣坐在一叶小舟中,任水飘零。黑暗一点一点吞噬着寂静的薄暮,墨蓝色的天空上映着丝丝缕缕的云随着风悠悠的飘着,恋恋不舍得望着晚霞,欲言又止,仿佛载了沉重的心事,沉思者,想念着。
秋天的故事最美,一种凄凉的美,秋天的相思也是最美的,一种清冷的美。萧瑟的秋风中不知谁吟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佳句,“啾”的一声雁鸣,打破了易安的沉思,她抬头注视着一行大雁向南归去,墨蓝的天空衬得雁儿愈加矫健,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伸手想让它们停留,问一问是否带来了丈夫的归期,却见雁群一直向前,没有停留,张开的嘴又慢慢闭合,缩回手,泪自流。安慰道,许是锦书未到吧。秋月悄然升起,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声,悠远、清寂,孤傲清冷地照在西边独倚的亭楼上,高挑的影子在水中忽明忽现。低下头,看着池中自己消瘦的影子,不经想起莲荷虽枯,根基还在,来年还可再开,雁子飘零,终究飞回故里,可自己呢?自己的归宿在哪?远在千里的明诚还好吗?他是否也在思念着自己?会的,一定会的。颦蹙的眉头刚刚舒开,一种相思,便隐隐绕上了心头。含泪吟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便是她的风韵,她的相思,她的闲愁,就是这样清丽,却又如此深挚。
残荷兰舟中一女子,望雁轻吟:“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首《月满西楼》被无数女子吟唱,却唱不出,李清照的味道,相思的味道。
古诗中的远方作文600字
古诗中,有远方。远方中,既有感情,也有风景。
远方的诗,是有感情的。
每当读起送别诗时,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本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送别》使我感到伤怀。虽然才刚刚送走朋友,可禁不住又十分挂念朋友,到明年春暖花开,草木转绿时,朋友你能否再回到这里来呢?“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使我感到孟浩然的依依不舍。孟浩然有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朱大因为要去长安,孟浩然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在送别朱大的时候,取下来赠送给朱大,愿他一路多保重,也是孟浩然平生对他的一片赤诚之心。
远方的诗,是美丽的。
每当读起田园诗时,自己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使我看到眼前的一幕: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让我看到: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远方的诗,是雄伟的。
每当读起边塞诗时,我总能被带入战争的岁月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凉州词》带我进入到战争的前一晚。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古诗中的远方,既是伤怀的,也是依依不舍的。既是美丽的,也是雄伟的。
古诗中的明月作文600字
小时候,我还不懂事,并不知道所谓的月亮是什么,只知道当夜深人静时,天空中会出现一个既像大大的盘子、又有点像月饼的东西。
每当我抬头仰望天空,想着“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时,妈妈就会告诉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这时,我会稚气地问:“白玉盘长啥样呢?”妈妈总是耐心地告诉我:“咱们客厅不是就有吗?它滑滑的、亮亮的、白白的。”
这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用手摸摸脑袋。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个夜晚。因为李白的《静夜思》,是我会背的第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妈妈教我读时,我一头雾水,并不知道为什么诗人要“举头望明月”。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月亮代表思乡。看到月亮,仿佛就回到了家乡。
诗人仰望月亮,就是在思念家乡。
后来,我又读到《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才彻底明白诗人杜甫那种思念家乡、迫切回乡的心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总感觉这首诗就像一幅春花秋月的水墨画,美轮美奂,令人震撼。
而现在,我在读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中处处可见“月亮”的踪影。比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两相对照,不正把唐玄宗思念爱妃的心情写活了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感动了我,也让我对白居易的诗颇有兴趣。
渐渐的,我对诗词更有兴趣了,诗中的故事仿佛越来越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告诉自己,要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诗词的世界,探索中华民族诗歌的奥秘!
古诗中的远方作文400字
一千年前,一番番的风景,全都隐藏在一首首诗里。
在每一首诗中,都有一幅美丽的画,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丽,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清丽,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幽静可以说,当我读起这些诗词时,一幅幅关于古代的画卷就会在我面前展开。
每每读到送别诗,那样小雨绵绵的夜晚,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成为了之中的一员,看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舍新”。想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的作者与我一同送别友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我读到思乡诗,或思亲诗时,仿佛我看见作者就站在我面前,思念在家乡的亲人。我也像作者一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坐在床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作者和我一同思念家乡和亲人,有时一同谈谈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诗中描绘的思乡情感,有着浓厚的情怀。
一千年前,不但隐藏在一首首诗里,还在我的心里,那一番番诗意,那道道风景,我爱古诗。
古诗中的树作文600字
“这古诗中的树啊,多半不是烦恼忧愁,便是坚韧挺拔。”这是我对古诗中的树的定式思维!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这句词,开篇便写春景,一个“欲”字,躲在杨柳的后面,简直都可以看到那刚被洗刷过的天空,映着在风中摇曳着的几枝翠绿的杨柳。下句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恼”了。在这春光烂漫之时,人难道不该精神抖擞吗?实则不然,“浓睡”中的主人公,看上去是被莺啼搅了梦而心生恼意,其实是因情思而心烦。这烦恼啊,藏的千回百转,又恰到好处。
古诗里的树,另一大主题,便是忧愁。“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佳人二字,一见便知是新婚少妇。或是杨柳的柔、软,刚刚好就和人心中烦恼的杂绪,相思的念想吻合。颈联二句“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她睹物思人,徒增孤独、无聊、冷寒、愁苦而已。只可惜,这种烦恼愁苦,我都没有经历过。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罢了,写出来的,必然有些失真。
古诗中的树,但凡和坚韧不拔有关,就一定会和气节与胸襟搭上点关系。“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一开头就写松树在风中挺立的样子,“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到了颔联,更是旨在描写刀子般的狂风,夹杂着漫天白雪,扑打在松树上。而松树却毫不弯折,“端正”的承受这一切。最后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其实是刘桢在提醒自己的从弟也能有这样的气节。而张九龄的“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表达的却是另一番情思。这句诗把瀑布的风姿豪放洒脱,瀑布边杂树丛生,将万丈的瀑布截挡,飞腾起一片云雾。张九龄在贬官后又重获赏识的踌躇满志跃然纸上,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
诗人眼中的树,凝聚了太多的想望与情思。望我也能像树一样有着容纳万物的柔,及细润无声的软,坚韧的气节,和宽广的胸襟。
古诗中的夏天作文700字
夏天到了,金黄金黄的太阳对人们毫不留情,晒的大地油亮油亮的,就像一个大大的蒸房一样。花草树木也惧怕这炎热的夏天,吓得耷拉着脑袋不敢抬头。
可是这样炎热夏天,也有着不一样的美景,夏日里的荷花就开得格外美丽。来到池塘边,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都特别美丽。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我不知不觉想起来了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来到六月的西湖,是那么的美。放眼望去,荷叶多得看不到尽头,一片翠绿翠绿的。阳光下的荷花,分外艳丽鲜红,真是美不胜收。
荷花荷叶的下面,小鱼在池塘游来游去。看起来是多么欢快无比。看着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杨万里还写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太喜欢荷,他又一次赞美荷,娇嫩的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面。
夏日里不但有美丽的荷花,还有阵阵的蝉鸣声。这些吵闹的鸣蝉,好像在用“知了知了”的声音向我们诉说夏日的炎热。听着阵阵的蝉鸣声,再伴随着一股股热气袭来,真是让人觉得烦躁与燥热呀!可是,小牧童却不这么认为。在树林里,小牧童吹着长笛。听到了,悦耳的蝉鸣声,忽然,闭上了口站那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日的景色给人们带来了一丝丝清凉,让这个夏日不再那么炎热烦躁。唐代大诗人高骈《山亭夏日》中“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墙蔷薇一院香。”诗人眼中的夏天是多么的美丽,我眼前不禁浮现出,站在浓密的树影中,看着远方池塘中的倒影,微风轻起,珠帘随风轻摆,蔷薇花瓣满园飘落,啊,这样的景色怎么会让人燥热。
诗中的夏日多么的美,让我眼中有了不一样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