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天门国家气象站作文500字
这是一个难忘的星期六,秋风送爽,我们幸运星小记者班的全体师生一起去参观天门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路车轮滚滚,一路欢声笑语,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一到气象站,“天门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几个大字就扑入眼帘。走进站内,大约600平方米的草坪绿草如茵,上面还有许多小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十分美丽。
我们先进入一个20多平方米的机房,房内有10台电脑。9台电脑主要是接收外面各种气象仪器的气象数据,1台是监控操作电脑。
接着,我们来到户外,看到了很多名副其实的“机器人”。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器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传感器,二是采集器,三是太阳能电池板。传感器是自动土壤水分观测器的核心,主要是将采集到的资料保存到芯片,并上传;采集器是一根白色的“水管”,专门采集地下土壤水分的情况;太阳能电池板是为它们提供电力的。
再往前走,BL—1型防雹增雨火箭弹“闪亮登场”了。它的外型和自行火炮没什么两样,呈银灰色,用途是在干旱的时候,发射火箭弹来增雨;在下冰雹的时候,它可以把冰雹变成雨滴。
我们还参观了负离子观测器、风向杆、百叶箱……各种设备让我们眼界大开。
这次采访让我们增长了知识,也带给了我们快乐。
参观天门革命纪念馆作文500字
在天门有一座革命纪念馆,背靠汉北河,面朝东方,是天门的历史记忆碎片之一。
天门市革命纪念碑,位于革命烈士陵园中心,它高29。6米,分为碑顶、碑身、碑基三个重要部分,碑身上有4个浮雕,分别刻画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场景,碑前有秦基伟同志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碑后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离开革命纪念碑,来到了革命纪念馆。进入馆门,里面安安静静的,几乎没有一丁点儿的响动,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馆内的大厅里,有一个沙盘,上面是红军过草地的情景,他们虽然双脚陷入泥土里,但是没有恐慌,仍然坚定地向前走着,充分展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进入展厅,我看到了许多历史战争的画面,还有许多枪支弹药……其中最令我兴奋的是文墩战斗。据馆内工作人员讲解,1932年,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犯天门,贺龙、关向应知道了,便带领红军去抗击,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把敌人全部歼灭。最终,他们将敌人的首领韩冒俊活捉,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出了纪念馆,我们返回幸运星。在回来的路上,我不禁思考: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哪能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呢?
参观天门人馆作文600字
星期天,我们幸运星小记者班的同学来到位于天门市图书馆一楼的天门人馆。穿越时空,我们对各个时期的名人进行了一次探访。
进入参观大厅,犹如进入了时空隧道,我们感到历史人物重现在面前,他们款款向我们走来。
涂云庵的照片吸引了我,照片下面写着:他是著名民主人士,解放前长期支持革命,支持战争;曾担任边区参议长,鄂豫边区行署副主席,受到李先念、陈少敏的接见;建国后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湖北省人民法院院长等职。
在这些名人中,教育家胡子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清朝时曾任京官,1912年回乡与沈肇年共同创办“天门中学堂”,就是今日蜚声海内外的全国省级示范名校——湖北省天门中学。其著作有《退庵车干诗集》、《左氏释注》、《古文通释》等。他这种爱乡研学的精神深深印在我脑海中,鞭策我向他学习。
和胡子明同创“天门中学堂”的沈肇年,参加过辛亥首义,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1912年返乡,任“天门中学堂”监堂。曾积极支持董必武创办武昌共进中学。武汉解放前夕,他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社会活动。建国后任湖北省女史馆馆长、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我又来到沈鸿列的照片前,他是辛亥志士,同盟会员,抗日名将。历任国民政府青岛市市长、山东浙江省主席、农林部长、国民党海军总司令。
看着这些名人照片,看着他们的事迹介绍,我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敬意。他们不仅是人民的楷模,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观结束后,我深深感受到:我的家乡天门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人才辈出,精英荟萃。我为家乡有这么多名人感到自豪,我也要像这些名人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提高本领,长大为建设家乡作出贡献!
参观气象站作文900字
“气象站是什么样子的呢?”“气象站里有卫星吗?”“气象站是怎样预报天气气象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幸运星小记者穿过高大雄伟的烈士纪念碑,来到了天门国家基本气象站。
这是一个由铁栅栏围起来的长方形气象观测场,大约有600多平方米,里面有许多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气象观测仪器。
首先最吸引我眼球的是GPS/MET大气水汽监测站,它利用GPS理论来遥感地球大气,来测定大气温度及水汽含量,监测气候变化等。它的外形就像一个火箭一样,上面还有一个像球一样的物体,叫做气象接收器。气象接收器是通过天上的气象卫星传递到手机,称为“微波信号”。
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块倾斜的板子。气象站的工程师帅叔叔告诉我们,这个仪器叫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这块板子叫太阳能电池板,里面的电池是一块一块地拼接在一起的。我们很好奇地问:“帅叔叔,为什么这个太阳能电池板要倾斜45度,而不是直立着呢?”“因为只有把太阳能电池板倾斜45度,才能让它更好地吸收太阳光啊!”“原来是这样啊!”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为了让我们更仔细地观察它,帅叔叔打开了它后面的一个箱子,箱子里放着电路板和蓄电池,箱子下面还有一个防雷接地线。这个箱子的作用是收集土壤水分气象数据后,通过数据采器传递到数据中心。
再往里走,我们看到了高达10米的风向风速传感器。最中间的那根钢管叫风杆,它的上面是白色,下面是橘色的。旁边还有几组倾斜的拉杆,是用来固定风杆的。风杆的最上面有一个像风车一样的东西,帅叔叔告诉我们说,那叫风杯,没有风时风杯就会停下来;有风时风杯就会转,风越大它就转得越快,是用来测风速的。风杯的旁边还有一个像拍子的东西,帅叔叔又说,那是风向标,是用来检测风的方向的。
接下来,我们被一个奇怪的箱子吸引住了,它的四周就像百叶窗帘一样,帅叔叔告诉我们它就是百叶箱。打开百叶箱,里面有两组探头,每一组都可以用来测量温度和湿度。
咦,那是什么?原来是人工雨量器,它就像一个大号的不锈钢开水瓶,打开上面的盖子,里面是一个玻璃杯,原来就是用这个在测量雨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很快采访结束了额,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气象站。这次采访,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气象知识,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采访。
参观天门人馆作文500字
星期天的下午,烈日炎炎,我们幸运星作文班的同学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天门市图书馆一楼的天门人馆。
打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大理石墙壁上的四个大字——天门人馆。随后,我们看到了众多不同时代的名人,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陆羽了。据介绍,陆羽天生口吃,不擅言辞,并且其貌不扬,跟普通人别无两样。可就是他,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部茶著—《茶经》,并被称为茶圣。我仔细观察了他的外貌,只见陆羽头戴纶巾,双眉微皱,两眼平视前方,无不显露出他那不与世争,精行俭德的高尚人格。看了他的简介,我不禁对陆羽的功绩赞叹不已。
继续向前走着,发现前面有块石碑,我连忙跑过去一看,原来上面写着“开国将军”四个大字。再往右边看,全部是名人:李仁林、黄忠学、范忠祥、杨虎臣……这些将军大多数参加了天门大革命运动和土地革命战争,有部分在家乡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这14位将军均担任了我军高级将领。这时,老师说:“这些将军,包括前面你们看到的全部是从我们天门走出去的名人。”听了后,我为自己是天门人而感到自豪。
参观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我的家乡天门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人才辈出,精英荟萃。我为家乡有这么多名人感到自豪,我也要像这些名人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本领,长大后为建设家乡作出贡献!
参观天门人馆作文600字
星期天,我们幸运星小记者班的同学们来到了位于市图书馆一楼的天门人馆,穿越时空,对各个时期的天门名人做了一次探访。
走进天门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精美浮雕,上面写着“天门人馆”四个大字。在这块浮雕的旁边,还有一些伟大人物的图像呢!
接着,我们在里面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伟人雕像,有陆羽、谭元春、钟惺、皮日休、有…。钟惺、谭元春是竟陵人,他们是竟陵派的创始人。在他们的旁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图片,有春秋时期的尹子文,三国时期的军事家刘焉,有晚唐著名的文学家皮日休。
在这些人物中,让我记记最深刻的是唐朝的陆羽,只见他头戴纶巾,两眼平视着前方,一副十分自信的样子。陆羽是个孤儿,从小就对茶叶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长期研究茶叶,终于写出《茶经》,他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继续向前走,看见了“开国将军墙”,有王绍南、魏天棣、李人林、史可全、陈华堂、邓可远、史庆生、李国良…。我印象最深的是李人林,只见他头戴一顶深灰色、有一颗五角星的军帽,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大的鼻子,身穿军装,看起来威风凛凛。这些开国将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日历无声,伴随着长河悄悄流逝;岁月有情,让我们在茶余饭后说古道今……”天门人馆里还有许多杰出名人,他们都是家乡人的骄傲。
参观结束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家乡天门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我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家乡作出贡献!
参观天门气象站作文800字
“今天,我们要去天门国家基本气象站参观!”老师说,同学们高兴得“啦啦啦”哼起歌来。
我们一路上都在想象:那里会有什么?有卫星?有导弹?还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仪器?一会儿就到了,“下车喽!”大家迫不及待地喊着。我们争先恐后地从狭小的车门挤了出来。我们站好队,老师讲解天门国家气象站的基本情况:天门国家气象站建于1954年,位于天门市革命历史纪念园,主要承担地面气象观测任务。我们边走边听,经过绿荫荫的竹林,看过五颜六色的野花,来到了气象站内的气象灾害监测中心。
“哇!火箭哎!你看!你看!那个东西好像叶子。”老师一带大家进门,有些同学就开始乱闯了。“哎!这里面的水有毒不能碰!”老师和工作人员花费了好大力气才把我们早已飞出的好奇心给压了回来。安静下来后,工作人员就开始讲解那些奇形怪状的仪器。离我们最近的那一个,是土壤水分观测器。“咦,这个好像是个太阳能电池板?旁边还有一个像伞把一样的柱子?”,我说的太阳能电池板还真说对了,那是提供电力的;方方正正的箱子里面有避雷针,有像电话卡一样的芯片;插在地上的白色柱子是传感器,达一米深,主要用来搜集土壤里的数据。
看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器,继续往前走,可以看见风向杆,它高十几米,听工作人员说,那是测量风速大小和风的方向的。难怪像个柱子,风吹过来就像摇头娃娃一样摆来摆去。风越大,旋转器转的越快,它被放在一个60平方米的小园子里。工作人员还说测量风速的是“小风车”,测量风向的是“小箭女”。
再往左看,就是雨量器,安装在水泥基座上,它长得像一个大水瓶,上面是凹进去的,直径20厘米,高70公分,用来测量降雨量。我们还解剖了它呢!打开一看,原来是几个漏斗,下面竟然是个矿泉水瓶。
再看看,还有火箭似的大气水气监测器,像眼珠一样的大器蒸发皿,像信箱一样的百叶箱……
这次采访我收获了很多,看到了未见达的东西,增长了知识。
参观天门博物馆作文600字
五月的一天,我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天门博物馆。来到博物馆,一个大型仿唐式建筑进入视线,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天门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来到第一个展区——石家河新石器时代大型生活场景还原现场。一个个用蜡做成的人栩栩如生,其中,有的在杀捕来的猎物,有的在种水稻,有的在照顾小婴儿。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制陶场景,只见有两个男人在一个大窑前制作陶器。原来早在四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了呀。
来到二楼,我们看到了古人从出生到老年到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当时的风俗。我最喜欢的是陶器展和玉器展。我们来到一个有三只脚的陶器前,讲解员姐姐告诉我们:“这个陶器叫做陶鬶,最大的特点是它有三个中间小,下面小的“脚”,并且这三个“脚”都是中空的,最神奇的是它开口这里的陶壁,只有0。2毫米左右厚。”啊,这怎么可能,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古人其实非常聪明,并且精益求精。我又一次被震撼了。
来到玉器展厅,一个个精美小巧的玉器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这里面最精美的要数连体人头玉块了,这个玉块是圆环形的,直径大约只有4厘米。在左右两边的位置分别刻了一个脸向外的头,整个玉块做工精美,栩栩如生,并且全是用石头打磨而成的,完全可以与现代工艺相比,古人的工艺水平实在太神奇了。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三楼,观看古人考试时的场景。
不知不觉间,天门博物馆已经参观完了。天门博物馆让我们体会到了石家河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勤劳、智慧。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让“状元之乡”的美名永远留在天门。
参观天门国家气象站作文800字
这是一个难忘的星期六,秋风送爽,我们幸运星小记者班的全体师生一起去参观天门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路车轮滚滚,一路欢声笑语,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一到气象站,“天门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几个大字就扑入眼帘。走进站内,大约600平方米的草坪绿草如茵,上面还有许多小花,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十分美丽。
我们先进入一个20多平方米的机房,房内有10台电脑。9台电脑主要是接收外面各种气象仪器的气象数据,1台是监控操作电脑。
接着,我们来到户外,看到了很多名副其实的“机器人”。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器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传感器,二是采集器,三是太阳能电池板。传感器是自动土壤水分观测器的核心,主要是将采集到的资料保存到芯片,并上传;采集器是一根白色的“水管”,专门采集地下土壤水分的情况;太阳能电池板是为它们提供电力的。
再往前走,BL—1型防雹增雨火箭弹“闪亮登场”了。它的外型和自行火炮没什么两样,呈银灰色,用途是在干旱的时候,发射火箭弹来增雨;在下冰雹的时候,它可以把冰雹变成雨滴。
我们还参观了负离子观测器、风向杆、百叶箱……各种设备让我们眼界大开。
这次采访让我们增长了知识,也带给了我们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