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11篇)

关于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11篇)

所属分类: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4 06:08:21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1.探究活动一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

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

2.探究活动二

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的面积

(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左图

右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

如图1,将正方形C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

如图2,在正方形C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

如图3,正方形C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

结论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

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

3.议一议

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 , 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 ,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献中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意图:议一议意在让学生在结论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

效果:1.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内容:

例题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练习:

1.基础巩固练习:

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

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 in(74 cm)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 cm长和46 cm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意图:练习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

效果:例题和练习第2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教师提问: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知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 , ,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

2.方法:(1) 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2)“割、补、拼、接”法.

3.思想:(1) 特殊—一般—特殊;

(2) 数形结合思想.

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效果: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布置作业:1.教科书习题1.1.

2.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

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③、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④、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⑤、课后作业

课本P25、习题1.5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制定计划的目的

为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数学教材内容包括: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章《勾股定理》、第三章《实数》,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其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三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学难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实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可能性的大小认识概率,并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概率计算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表达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3)班共有学生44人,从上学期期未统计成绩分析,及格人数为人,优秀人数为人,这个班的学生中成绩特别差的比较多,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成绩来看,成绩是分,差的分,这些同学在同一个班里,好的同学要求老师讲得精深一点,差的要求讲浅显一点,一个班没有相对较集中的分数段,从几分到多分每个分数段的人数都差不多,这就给教学带来不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勾股定理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第三章实数

1、让学生经历数系扩张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从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运算。

4、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

1、经历“猜测——验证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

3、能对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4、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从事对现实世界中确定位置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动,经历探索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形状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点的坐标的变化合格点坐标变化后图形的变化。

第六章一次函数

1、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像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和函数的关系。

4、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做一次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3、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4、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五、教学措施及方法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多听听课,向其它老师借签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初二的数学教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各课题的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计划。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不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相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立学习小组,实行组内帮辅和小组间竞争,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及自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学法指导。积极应用尝试教学法及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5、批改作业

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吃得了”。积极开展数学讲座,课外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xx,xx,xx,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70练习第1、2题。

【探研时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a2-b2=(a+b)(a-b);

a2±ab+b2=(a±b)2。

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

(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xxx例x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强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xx的成绩比xx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共x章,xx大节。

“三角形”我们并不陌生,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如何证明和怎样运用这个结论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些问题可以在本章中得到解决,而且能学到研究几何图形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全等三角形”会带领同学们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探索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条件,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会看到许多对称的现象,怎样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十三章“轴对称”会告诉答案。

在“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中,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

我们知道数有整数和分式之分,式也有整式和分式之别。在“分式”这章中你将看到分数的影子。学习了分式,你会认识到它是我们研究数量关系并用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编写好“教案”“学案”。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章节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7、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八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非常关键的一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在此一举。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使好的更好,差的迎头赶上。尽可能多的抓学生,面广,量大,同时也要注意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频道小编推荐:|

最新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xxx页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第xxx页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

4、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课后练习:

推荐信息

  • 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范文大全(精选19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5

    教学目标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地、人、口号等)、结果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掌握五四爱国运动 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概况。讨论分析理解概念 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 关于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能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2.能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

  • 关于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16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6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材分析:《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

  • 关于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6

    20.夜是能熬熟的,要不要加点糖21.你要按时吃饭,早睡早起,不要仗着自己长得丑就可以随便熬夜。22.眼睑不由自主地打架,困意像潮水般涌来。23.比起凌晨的惊醒,我更喜欢夜晚的安静。24.熬夜你吃什么都是罪恶的,早起你吃什么都是行的。25.有些事让我很无力,比如熬夜的瘾,还有远走的你。26.如果一开

  • 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6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能力目标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

  • 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范文大全(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6

    一、目标聚集1、弄懂标题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3、探索本文所反映的深刻主题。4、学习科幻小说的写法。5、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树立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所反映的深刻主题。2、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树立环保意识。三、教学设想1、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

  • 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6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

  • 关于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11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6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班和、2班英语教学任务,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两极分化形成的规律是: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加深,以及兴趣的减弱,一些学生的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而且落伍人数也相

  • 关于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7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 关于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的范文大全(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3/1 16:31:27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