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初中教案的优秀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汇总)

关于初中教案的优秀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汇总)

所属分类: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2024-05-20 07:17:07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1)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2)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1)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2)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3)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实践法综合灵活运用。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四段流程”教学形式。

学法引导: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课堂组织形式:组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互动协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学媒体:投影、两张胶片,其一誊写字词,其二抄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读读”、“议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练练”、“讲讲”部分。

参考资料:本课资料合集

作者资料:鲁迅生平详略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朗读。然后,学生听诗后谈感受,从“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两方面谈。之后,师精当过渡:由大堰河→百草园中的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切题后,板书课题。

此环节设置体现两个意识: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有感而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此环节让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方面去评判感受作品。

第二环节:检查反馈预习情况,完成目标1。

具体教学行为:1、小组内互检字词,内容包括音、形、义及应用,之后师指定1—2名后进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2、介绍课下搜集的鲁迅的作品,这里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无常》、《琐记》。

此种教学策略意义在于:小组互检字词,生生互动,与个别指名检查相比,训练面大,效率高;介绍作品,利于学生积累;教师介绍作品,能激发阅读欲,助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姿态。

第三环节:学习文章,完成目标2、4。

版块一:“读读”

本文篇幅约3000字,朗读一遍需8—10分钟,快速自由读一遍需4—5分钟,“读读”采用“范读—练读—指导朗读—自读批注”的程式进行,预计用时25分钟。

此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是:“范读开头、结尾部分;巡回指导学生练读;指定学生读得点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后两段;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讲述朗读技巧。学生在此过程中要求积极热情广泛地参与;学会把握重音、节奏、感情三要素来朗读的方法;注意养成朗读时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时不动唇、不指读,自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本版设计的意图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站在“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系统高度,传授学生以朗读方法是意图之二。

版块二:“议议”(这一版块与下一版块是本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中学生先感知再领会后吸纳的认知规律,本版块着力解决学习文章三大常规问题,即“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首先“议”“文章写了什么”。在第一版块熟读、批注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但此处是“读文后”与“提炼写法”两环节的过渡,所以,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将主人公阿长的形象性格特征表述出来,实现这个目的的策略是: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给学生句子表达样式——“通过×××事(描写),可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完成对阿长性格的分析。

其后“议”“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不仅指本文作者)写每篇文章,所用的写法都是综合的,是“门类繁多的”,阅读者(或称学习者)对其写作评判也是见仁见智的。初二年级是深入学习记叙文的阶段,针对这种实情,应将学法锁定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描写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织各小组先标划出最能体现阿长性格的段句词,讨论分析归类,不难得出“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结论,教师板书这一所得后,给学生范读《藤野先生》《药》中的几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谈句段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进而应用于自己的写作。

最后“议”“为什么这样写”。此环节也可称为亮点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习惯,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这一意旨的理论依据有三: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具体形式就是“提问题”。其二,语文的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赋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改对学生表达要求的创意之举。此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全班交流。要求学生随便问,积极想、主动答。预计的问题有:(1)文章写了几件事,重点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为何说大地“仁厚黑暗”。(3)阿长为何给“我”买《山海经》。(4)文中写童年“我”两次感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这两次感受相同吗。(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全班交流中,教师要参与交流,对学生未能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应适时提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关注后进生,同时,在设疑上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从文章内容、思想、写法、作者、字词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版块三:“练练”

此版块是第二版块中学习重点——人物写法的巩固和延伸,新课改提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习得”的产物(叶圣陶语)”,“习得”离不开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组织到实践训练中去”,从这些意义上看,组织学生效仿鲁迅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是必要的。这里,设计了两类练习,一类是读人物描写的语段,分析人物性格,属基础类题;一类是进行人物片段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属拓展类练习。训练中,教师做到鼓励学生表达,关注后进生,把发言表现机会倾向于“弱势群体”。

第四版块:“讲讲”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并存两类学习方式,“讲授”这种接受式学习以其省时、高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完整深刻的优势是其他方法无法取替的。新课程也强调指出:没有教师教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讲是不能回避无可厚非的!本课预计讲两个内容:初二学生刚接触较正规的人物描写训练,对人物语言描写中的标点使用(重点是冒号、引号、逗号、句号)估计会出现问题,这要讲;鲁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余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也要讲。另外,这两个内容一个承上版块的人物描写训练,一个启下环节的“自结课文”,讲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环节:自结文章,完成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本环节安排一项内容,教给一种学法,培养两种能力,体现三个思想。

一项内容,即组织学生完成“学完此文后我的收获”一题。

一种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从文章内容,文章写法,文章情感,语文积累,影响启示五方面谈收获。

培养两种能力,即概括归纳的能力,评判文章主题的能力。

体现三个思想,即体现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阅读行为,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板书设计〕

实用是板书设计的根本,所谓“实用”起码应具备“对学生有启示作用” “有助于将来四顾”“含金量大有积累价值”这三点。本文教学中的板书采用“段位”板书形式,将版面分成“语文知识积累”、“文章内容及主题”、“学法指导”三块。

“语文知识积累”块板书鲁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词,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题及作者。

“文章内容及主题”块板书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读文后学生的主要启示等。

“学法指导”块板书朗读的方法,设疑的方法,结课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设计理念:

1. 通过初读、研读、美读、迁移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2. 投影、多媒体课件映示桥梁彩图,附上文字介绍,学生读文看图练说话,在视听效果具佳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实现语文、美术、科技、品德诸学科的整合。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1. 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桥梁图片:梁桥、拱桥、吊桥,各选几幅。

2. 学生收集一些纸张桥梁图片,任意收集。

教学过程:

一. 展示图片信息导入。

1. 教师让学生拿出收集的图片,并告诉同学们展示的桥名及其重要特点。

2. 教师用多媒体映示六幅桥梁图,2幅梁桥、2幅拱桥、2幅梁桥,适时介绍桥梁的基本型式:梁桥、拱桥、吊桥。

3. 课件播放赵州桥、卢沟桥的景色。让学生边看边说观看的感受。

4. 揭示课题,交代文体,简介作者。

5. 启发设疑。

(学生可能会问:①中国石拱桥有那些著名的桥梁?②中国石拱桥有那些特点?③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石拱桥,而不学中国现代化大桥④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国石拱桥?⑤学习、了解中国石拱桥对我们中学生有何现代意义?)

6. 小结提炼本学习目标。

①.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②.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③.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节指名读课文(代替检查预习)。提出要求:

①读者:读正确、读流利。

②听者:准备帮助读者正音。

③完成投影练习:根据初读印象填写下列句子。

石拱桥是 的桥。

中国石拱桥是 的桥。

赵州桥 的桥。

卢沟桥是 的桥。

南京长江大桥 的桥。

2、学生读课文,正音。

3、指名汇报练习情况。教师可提炼板书(可以用投影片映示)。

石拱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

数量众多 成就惊人

赵州桥: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成就惊人

卢沟桥: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成就惊人

云南长虹大桥:世界最长 独拱石桥

(说明:以上作为初读课文的任务,主要是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不要拘泥于答案的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自由的说,只要说得有理,不管课文中有没有定论,都要给以肯定和赞扬。教师的点拨和提炼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宜。)

三. 细读课文,讨论评析。

1.

让学生根据板书,结合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等桥特点的句子,作简要分析。(可以分组读书、讨论:一组讨论石拱桥;二组讨论中国石拱桥;三组讨论赵州桥;四组讨论卢沟桥)

2. 各讨论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包括不能统一的问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

(说明:每个问题要让学生作自由地回答,教师不要急于给予评价,等学生的意见都说出来了,再作整体提炼,并表扬个别学生。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学生思维、练说的时间,也让学生有分析比较的时间。这样,教师的总结提炼,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思维的提高。)

3.

讨论课始问题: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石拱桥,而不学中国现代化大桥?学习、了解中国石拱桥对我们中学生有何现代意义?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国石拱桥?(着重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 美读课文,摘抄背诵。

1. 速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表现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等桥特点的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并美美的读出来。(能简要说明理由——体会的更好。)

2. 选摘你认为精彩(可以是用的精当的说明方法的、可以是运用恰当修辞方法的)的语句,选择一两句背一背。

(说明:这两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也可以自由选择,或美读,或摘背。教师只需适当点拨,不必统一答案,不必恣意拔高。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启迪学生的思维。)

五. 技巧拾贝,迁移运用。

1. 本文是说明文,文章写得很美。你是否发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那些说明顺序和方法,以及其他的写作方法。

2. 以“家乡的小桥”为题,写200字以上的说明文。要求:能用上二、三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说明:提炼说明顺序、方法以及其他写作方法在课内完成,写作可放在课外完成。)

六. 板书设计。

中 国 石 拱 桥

石拱桥: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形式多样 历史悠久

数量众多 成就惊人 增强民族自信心

赵州桥: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成就惊人

卢沟桥: 历史悠久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成就惊人

创造美好明天

八年级语文《大雁归来》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重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3.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

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3.作者_________,美国著名____________者。

二、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2、品读赏析:体会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2.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

随鸟走天涯(节选)

辛普逊船长是跟着冬候鸟从日本南下的。冬候鸟从天空出发时,他从海上启航。船一泊靠基隆港,他便迫不及待要我带他去关渡赏鸟,会见那群同时抵达的鸟朋友。

辛普逊船长是美国人,行船生涯已有二十年,他为何会在大海中选择赏鸟的嗜好?同样的行船的人,不分国籍,航海时寂寞孤单的心情,我是能了解的。他也告诉我,如果不是有随处旅行赏鸟的嗜好,他不可能将这一生耗在海上。然而赏鸟仍是寂寞的,要不,他在基隆港时,就不会与我认识,急于交换赏鸟的经验。

……

我们一进入关渡沼泽区,我就直接带他走到水鸟群集的浅滩。这些水鸟刚刚从北方南下,我想辛普逊船长必然在日本见过,也急于看到它们。

果然,他高兴地叫嚷,一一念出每一种水鸟的名字,他说上个月在濑户内海时,也遇到过它们。我又想,这大概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了,只是他遇见的是鸟朋友。

可是他快乐的表情一下子却变得怏怏不悦。原来他看到水鸟聚集的浅滩,架立着好几对竹竿。他问我那是什么,我知道那是鸟网。

……

后来他又抱怨了这个沼泽区的缺点,什么噪音、污染、废土等,通通指了出来,好像都是我的错。

我心里想,你又不是生活在这里的,凭什么指责。心头是这么生气,我还是婉转地回答,告诉他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已有一个生态保护区的构想,这里便可能成为台湾第一个水鸟保护区。辛普逊船长却反问我:“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对这个问题,我实在难以解释,而且有理也讲不清的,只好说:“在我们这里,有许多事情可能比建立保护区还迫切。”

当然,这种说法,辛普逊船长也不同意,他直觉地认为建立保护区比什么都重要,管他什么天下大事,二三十年前就该设立了。也许他是对的。总之我庆幸他不是中国人。

1、辛普逊船长是最初为什么开始欣赏鸟?后来他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我”和辛普逊船长对待鸟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3、我说:“在我们这里,有许多事情可能比建立保护区还迫切。”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五、达标测试

1、给画线的字注音:

雾霭( )缄默( ) 香蒲( ) 凋零( ) 沙锥鸟( ) 狩猎( )

2、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

B、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C、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D、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④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文段③中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这意味着大雁们怎么做?

3、“三月的大雁则不同”,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学习了,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六、课后小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美。

2、通过品读,赏析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分析和学习文章从不同侧面描写的方法和意义。

4、感受沈从文先生的创作风格,从文中感受到云南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启迪。

一、导入

1、作家风格介绍,突出沈从文先生风情美、人性美的创作风格,可以从《边城》的题目说起。

2、从课题《云南的歌会》中“歌会”谈起:

通过预习,大家说说“歌会”的意思,“歌会”即“对歌的聚会”。由此可以引导到文章的整体感知──文章中描写了那几种形式的歌会。(要求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形式为: 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静静默读文章,梳理信息

山野对歌──人 自由、活泼、淳朴 人物美

山路漫歌──境 优美、悠闲 自然美──生活美、精神美

村寨会歌──场面 宏大 风情美

三、请再深入每个部分阅读,画出你认为最有情趣的描写,并谈谈你的感受

山野对歌中对年轻妇女的描写非常传神,通过朗读品析感受云南人民的那种自由、淳朴和独立。特别是外貌描写更为传神,其中所有喻体都用农产。

山路漫歌中最后一句点明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文中也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似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实施匠心独运之妙。自然环境优美,而人们的悠闲、自在不正是欣赏这优美环境的主人吗?人与自然合一。

村寨会歌中宏大的场面,人员组合的奇巧,特别是点的描写更为精彩,让人羡慕不已。

以上环节采用:找──读──品──析的方法,注重对话,在对话与比较中感受云南独有的风情美、自然美和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构思美。

四、拓展与提升

用沈从文自己的话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思考,云南人民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悠闲和懂得生活呢?

“活人”的理解:充满活力的人,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在文中找出表现该思想的语言,再一次品析,把对文章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比较现实生活的埋头忙碌,精神空虚,我们向往寻找一个被我们不小心失落的精神家园。

藤野先生 八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过程方法

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态价值

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识藤野先生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作家介绍: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哪些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散文

《风筝》

《故乡》

《呐喊》小说

《社戏》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1)注音。

绯红(fēi)不逊(xùn)油光可鉴(jiàn)深恶痛疾(wù) 杳无消息(yǎo)

驿站(yì)教诲( huì )系住( jì ) 芦荟( huì )

瞥见(piē) 畸形( jī )匿名( nì ) 诘责( jié )

(2)释义。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⑷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无礼。逊,谦逊。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学生朗读全文,思考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 ,体裁是 。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四)引导学生将事件归类,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要求一边细读,一边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都快速读起来)

1)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

2)“清国留学生学跳舞”

3)“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

4)初见藤野先生

5)留级生介绍藤野先生

(生情绪气氛渐渐高涨,进入思维状态,举手同学也多了起来)

6)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7)教“我”改解剖图;

8)担心“我”怕鬼;

9)问“我”中国女人裹脚之事

这位同学一次概括出四个事件,真的很棒,给些掌声作为鼓励。(生齐鼓掌)

10)匿名信事件;

11)看电影事件

文章结尾部分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12)“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13)回国后,忆藤野先生;

14)丢、寻藤野先生添改过的讲义

我们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为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例的作用。(幻灯片放出)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直接为刻画人物服务。

第4件事是见藤野先生的印象,从初见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中可见学者形象。

第5件事是耳闻藤野先生逸事,属于侧面描写,既增加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又使写法灵活多变。

第6-9件事是正面描写,刻画藤野先生的极具特色的4个典型事件,准确、传神地刻画了治学严谨(严格要求)、做事认真(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热情诚恳)、毫无民族偏见(求实精神)的良师形象。人物形象地塑造,主要借此完成。

第二类:写作者离开藤野先生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第12-14件事写惜别,不舍之情,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丢讲义的自责,寻讲义的诚恳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

由此可见,叙事不仅是为刻画人物服务,还可饱含深情,抒发情感,从而直奔主题,使主题含蓄深刻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类:字里行间并末写藤野的事件

第1-3件事虽末写藤野先生,但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第10-11件事也末写藤野先生,但讲清了告别藤野先生的原因。

这也是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类事件末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

介绍当时的背景:(幻灯片展示)

鲁迅于1902年被公派留日就读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而鲁迅对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实质看得非常清楚,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鲁迅学医,既是因为想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又是因为对洋务运动的失望。而后弃医从文则因为发现救助国人的灵魂比救助国人的身体更重要。否则,“尽管体格健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令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看电影事件。

第三类事件的作用亦明朗化了。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五)理清线索,了解的心路历程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我认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

2、我反驳,我认为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爱国。

写藤野先生与写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3、二者并不矛盾,因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

东京--仙台--离开东京

通过这些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一个有高深学问,严谨认真,外表质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结合事件概括鲁迅的思想历程:

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学生一边回答问题,教师一边板书总结)

师总结:本文是一篇以写人物为主的散文,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耐心的对待一个异国学生;并深刻地写出作者自己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择。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佩服之情。时隔20年,作者仍“时时记起他”,足见藤野先生对他的人生的影响之大。一位优秀的教师就象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的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宛( )如 驿()站 教诲()

瞥( )见 畸( )形 诘( )责

不逊() 匿( )名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参考答案:

1、《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wǎn yì huì piē jī jié xùn nì

3、(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神态描写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

一、激情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有一天细细检点慢慢品味,就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细细评点那朵开在鲁迅先生心头的“藤野之花”。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我们学过的人物有--

1、《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长妈妈

3、还有一个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给鲁迅先生以鞭策的先生。

(屏幕上显示)

二、初识先生

(屏幕显示)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第37自然段(读):“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伟大”这一段是鲁迅先生情感的升华,是对藤野先生难忘原因的总结。请读倒数第2段。

(生再读第37自然段)

写人离不开事件,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教诲的?请看第二个问题:2、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1、藤野先生给鲁迅改作业,非常认真

2、藤野先生向“我”打听中国女人裹脚,为“我”改解剖图

一下子说出了两件事,信息捕捉准确,而且用语简洁准确

3、藤野先生问“我”是否怕鬼。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呢?

4、关心鲁迅的实习情况

(师小结,课件展示:添改讲义、了解裹脚、关心实习、改解剖图)

三、品读镜头

这些事不是写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平凡细碎的琐事,这些平凡小事在鲁迅的记忆中,定格成一个个难忘的镜头让我们深情朗读,并从中体会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咱们以品读镜头的方式来学习第6到第23段。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这样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的方式,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屏幕上显示)鲁迅致藤野先生

再教一招:如何选镜头:就是选取能体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或细节

如何品镜头:我品读的镜头是:“ 。”先生,您 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的 品质

我们将“镜头”整理成一本“相册”,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同步课件显示:一本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正徐徐打开的动画………)

1、我品读的镜头是:“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同步投影展示)

我品读的镜头:“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板书)

下面让我们品读课文,将这些镜头回放4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合作过程中记录员做好记录,以备代表发言

(生小组分工合作阅读、讨论并有人记录师巡视)

2、我品读的是“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先生,您了解女人裹脚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求真务实的品质

3、我品读的也是批改讲义:“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从中我读出的是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师者风范

4、读“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生齐读该段)

5、“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先生,您改解剖图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循循善诱、正直热忱、关爱学生的品质

读得很动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读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感激,那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语言描写

6、(读外貌描写部分)“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生活很俭朴的人。

你品读的角度很独特,品读很有见解

(师在学生回答时顺势板书藤野的品质)

平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你看今天咱们给老师也写起评语来了

(生笑)

那我们所感受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是通过什么方法概括出来的呢?

(通过分析对人物的描写)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的分析,而且我发现大家尽量在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再补充一点,还可以借助作者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语,再找同学来总结一下,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了解裹脚---求真务实

关心实习---关爱学生

改解剖图---正直热忱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四、析多余之笔

通过品读文章,藤野先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他鲜活地站在鲁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就写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就此已经完整了,但第1到第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第24到第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屏幕上显示)

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1“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的失望情绪。

2、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写?--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可以画出他们的灵魂。

3、“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4、“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夸张、比喻。有嘲讽意味。

5、“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6、“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7、“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鉴”是什么词性?什么意思?

--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8、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A、第1到第5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这是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铺垫。

你说得有依据,有层次,有深度。你是这样想的,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作铺垫谁有不同想法?

B、我倒觉得是在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C、既然开头几段中写在仙台所受的优待是正面衬托,那么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就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而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这些情节体现了当时弱国的软弱和腐朽已经影响到了青年留学生和许多国人,而鲁迅作为一个弱国的弱民,在那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上进心,这些固然离不开鲁迅的爱国情怀,也离不开藤野先生一直以来对鲁迅的激励和希望,这实则是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可贵品格?

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师板书)

可以说,藤野先生的出现是鲁迅日本留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之一,这也是他对藤野先生念念不忘的原因。另外,这些情节还客观再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感情,再现了鲁迅当时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绝不是多余之笔。文章第29段就集中体现出了鲁迅的情感。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带有感情地朗读)

(投影显示)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读出了辛酸和愤慨)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他们认为鲁迅考试分数在60分以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预先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这句话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被枪毙的中国人 围观的中国人 “我”

“难怪他们疑惑”的“他们”是::日本“爱国青年”

“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日本“爱国青年”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呜呼,无法可想”是对国民愚昧落后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指弃医从文

“变化”的原因是: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以上内容,实则恰恰反映了对藤野先生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出示上联),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却是人格(出示下联)这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种族的关心和热望我们看到这位尊重客观事实、有着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师,外表枯瘦但内心却有着充沛情感的老师,的确让人难忘(出示横批)

(同步投影显示)

上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下联: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横批:师恩难忘

(生在师引导下齐读对联)

五、盼重逢,续经典

鲁迅先生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细节中的卓越,这么好的老师,鲁迅肯定盼望重逢,让我们朝花夕拾,再续经典。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1、先生,您当年能抛开狭隘的民族偏见,对我这个来自弱国的弱民,给予了如此多的关怀,您是我所认为我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对于当年我弃医从文,望您能够谅解

很聪明,引用了文中作者的话,完全融入了角色

2、先生,虽然我没有从事医学,但我却在唤醒国民的灵魂,改变他们的精神,这远比医治身体更重要。但是先生,当年您给予我的尊重和关怀,教给我的正直和热忱、严谨和务实,却一直影响着我,师恩难忘!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可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心头,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投影显示推荐书目和网站)

林贤治《人间鲁迅》、王丙乾《鲁迅的生命哲学》

这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认识了生活俭朴、认真负责、严谨求实、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他就像一朵梅花,不仅烙印在鲁迅心中,也烙印在我们心中。

六、课堂练习

一、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副词,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试举例。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二、对本课,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各有道理,以第一个为好。

第三课时:品读“伟大”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创意】

1、让对话在“伟大”中穿行。抓住“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剥笋,循序渐进。

2、引读。在教师引领下反复诵读课文第37段,不但使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而且使课堂呈现一种重章复沓的音乐之美。

【教学设计】

一、聚焦“伟大”:引出藤野先生

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也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

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在鲁迅眼里和心里,藤野先生是伟大的。(板书“伟大”)提到伟大,你觉得哪些人是伟大的?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

一生说母亲,一生说英雄。

师:藤野先生只是一个老师,两人相处只有两年不到的时间,为什么鲁迅会以“伟大”称之呢?

二、品味“伟大”:感悟一段深情

1、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指名读第6-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着力):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迷信是贬义词,相信是中性词,藤野先生不用贬义词,也不用中性词,而是选用了褒义词来说,体现了对鲁迅对中国人对中国队中国文化的尊重,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人格。

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屏显: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可贵的求实精神

小结: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2、引读:与这位治学严谨、以诚待人的老师离别二十多年后,鲁迅还深沉地感叹:“但不知怎地--”(齐读)

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伟大”:体味一段境遇

1、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鲁迅相识、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他在《<呐喊>自序》中也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屏显楷体字部分)

②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1、第1-3段,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境遇是怎样的?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分析“标致”反语作用)愤懑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2、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④读第5段,想一想:2、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

1、很寂寞。那里只有一个中国留学生。

2、很寒冷。鲁迅是哪里人?绍兴人,江南人。到了日本那么冷的地方,确实不习惯。

3、很痛苦,吃难以下咽的鱼羹汤。

4、很安稳,睡觉居然能睡安稳。还有免费的饭食。

鲁迅自己总结为“物以稀为贵”,鲁迅在困难中苦苦求索。可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更加衬托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

(“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⑤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1、匿名信事件;2、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

四、升华“伟大”:铭记一份感动。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五、写作(或说话)练习

夜深入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初二下学期语文《海燕》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积伶积俐:形容十分灵活。

劲俊:坚强有力且清秀好看

轻颸:sī轻柔的凉风

隽妙:juàn美妙

隽逸:jùn俊秀飘逸

粼粼:lín: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

縠纹:hú:绉纱上的线条状的花纹。縠:有皱纹的纱。

圆晕(yùn):1.环状波纹。2.指波纹呈环状。

荡漾:dàng yàng起伏摇动:

憩息:qì休息

匾额:匾

融融泄泄:yì和睦快乐

光顾:旧时指商家用来欢迎顾客的敬辞,这里是到来的意思。

忧戚:(qī)忧伤

嘉宾:佳宾,贵客。

蹇(jiǎn)劣:境遇不好。

浮宅:即浮家泛宅,本指以船为家,到处漂泊,本文指轮船。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皎(jiǎo)洁:明亮洁白,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写作背景——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前往法国,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斜飞的海燕,勾起了作者的乡思.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王统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后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郑振铎远游欧洲,在旅欧途中写的这篇拖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飞机失事去世。著有《取火者的逮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作者的论证层次,体会并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2、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和格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合理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精神的主旨,仔细体会演讲与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生:……

师:板书课题

二、走近梁启超

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补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字词积累

征引 旁骛 亵渎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2、通过预习知道作者以敬业、乐业为话题,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先说“有业之必要“然后再说“敬业”“乐业”。

3、寻找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在文中第一段最后:“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四、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什么是业?

作者所说的业不仅仅指的是职业,他认为凡是做事情都是业。

2、什么是敬业呢?

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

①师引导生继续找句子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②继续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事例

提示:当大总统“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③引导生分析:觉得第七自然段中说的“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这也是在阐述敬业的含义。

3、什么又是乐业呢?

能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领略到趣味。

五、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1、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呢?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六、作业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述“有业”的重要性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论述“敬业”的重要性

论述“乐业”的重要性

用“责任心”和“趣味”勉励人敬业乐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1.练习二,三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1、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方法: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作业: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预习案】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

一、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二)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古义:再,又。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六)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七)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竟然成了平庸的人,是因为他从人们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

三、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三)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探究案】

(一)初读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扳()谒()

泯()称()卒()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二)再读交流:

1、学生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2、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3、解难释疑,重点翻译文章第三段

(三)三读文交流: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

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伤仲永王安石

神童()→普通人()

()

(五)课堂反馈: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2、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3、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4、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5、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①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气氛” ”学生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静一点,静一点„„’”“我”迟”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②课后练习二: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⑶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事实,从事实中概括提炼观点。

3、理解以叙述为主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4、培养以科学态度探究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增长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字词

媲美 挑衅 笃信 迷惘 啮齿 徘徊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

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高深得没法揣摩

迷惘:由于辨不清而困惑不至怎么办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三、朗读课文

(一)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第一大奥秘:旅鼠繁殖能力惊人

第二大奥秘: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

第三大奥秘: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二)旅鼠的行为给我们人类什么启示?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四、问题探究

1、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 旅鼠的奥秘是我们人类研究了几个世纪仍无法理解的,由此获得的启示是:大自然还有很多奥秘,我们人类仍无法解释,有些奥秘是非常难解的,有待继续探究。

# 如果我们人类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 自然界的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 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从记叙文的角度来看,记叙文的几要素交待很清楚

(2)用记叙文的框架,通过对话的形式,色生动有趣的介绍知识

3、采用对话方式的好处

(1)可信度高

(2)通俗亲切

五、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六、作业

八年级语文《旅鼠之谜》教案

【教学步骤】

一、多角度感知

1、多媒体播放电视纪录片《北极纪行》片段。

2、伴随各种“旅鼠”图片,播放课文的音频朗读,学生听,思考对文章的整体感受。

3、将感受用“从……看,这是一篇……的文章”表达出来。

提示:可以从内容、构思、表达方式、写法、主旨等方面说。

如:从内容看,这是一篇介绍旅鼠之谜的文章。

从构思看,这是一篇通过对话展开内容、表达知识的文章。

从表达看,这是一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知识性和趣味性完美融合的的文章。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特点的文章。

二、多侧面探究

1、探究文体特点:

有人说,这是一篇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特点的文章,我们就分别将其作为记叙文、说明文来读,从记叙的要素、说明的方法两个侧面来探究。

(1)读记叙文,找出记叙的要素。

提示:

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

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

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他的感想。

(2)读说明文,体味说明的语言。

典型的说明性语言示例:

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用作比例、列数据的方法使要说明的道理准确、严密)

旅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这些植物遍布北极草原,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是地广鼠稀,不可能发生严重的饥荒。“啮齿类动物”“每公顷250只”都显得非常严谨科学。

(3)小结:

这样看来,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

2、探究文章启示:

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从不同角度思考。

点拨:

(1)“旅鼠之谜”“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明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人类无法解释,有些奥秘是非常难解的,有待继续探究。

(2)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3)美国的丹尼斯、中国的位梦华等科学家离开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庭,来到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科学的精神。

(4)“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5)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6)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三、多方式积累

1、提要式:可以用概括提要的方法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如:旅鼠第一大奥秘是: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近百万后代。

旅鼠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旅鼠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2、摘要式:

如:把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筛选出来,连接起来,是—篇完整地介绍旅鼠知识的说明文。

3、感悟式:

将自己读文章后的所思所感记下来。

如: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学者先要会疑,这篇文章的标题充满神秘色彩,引人入胜,可以尝试以标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质疑,进而阅读,从而释疑,并且产生新的探究欲望。

〖教学步骤〗

1、欣赏旅鼠图片导入。

2、围绕课文的标题多角度质疑;在文中寻找疑问的答案。

3、再读课文,就课文其他部分进行再次质疑。

4、讨论释疑,给出答案。

5、总结学法。

《好读书,读好书》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好读书,读好书”,内容比较多,有看“名人怎么读书;你说我说说读书;还有网上阅读大家谈;与书籍结伴而行……一节课如何能上完呢?怎样才能上得有趣呢?关于网上读书的可以把话题留给学生思考,其实网上阅读已经是一种趋势,无需太多讨论,只需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能明辨是非就可以了,而传统的阅读在慢慢地减少,读名著的就更少了……综合考虑后把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好书,好读书上,让学生说说关于读书的名言使学生明确读好书的重要性,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名著知识分组竞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阅读面。

(二)学生分析

虽然是初三的学生了,但由于他们之前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对名著知识知之不多,甚至连作品主人公都不太清楚,如果让他们来介绍名著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因此,设置合理的难度,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更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名著大比拼的环节,学生反映名著很难读懂,因此,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很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读好书的重要性,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2、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拓展学生阅读面;

3、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地阅读。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说说关于读书的名言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增加积累,同时进一步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受到熏陶)

2、名人读书的小故事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凿壁偷光(汉代匡衡)

现代的有:鲁迅嚼辣椒驱寒

外国的有:马克思写《资本论》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名人发奋读书的小故事,明白只有经过苦读,才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激励、启发学生发奋读书)

3、名著知识大比拼

名著是经得起时间筛选留下来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

分为抢答题(10题)和必答题(8题)。

第一关:抢答题

规则:

全班共分四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举手抢答,举手最快者获得答题的权利,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不可以补答。共有十道题。

第二关:必答题

规则:四小组轮流答题,答对按其题面所设分数算分,答错不扣分,共有八道题。

(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好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阅读现状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4、名人谈读书方法。

斯蒂夫。艾伦读名著方法

茅盾读名著至少三遍以上。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

国外流行的:五步读书法

P132-133,名人读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名著,名人读名著的方法可以给他们提供借鉴,带给他们启示。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5、以一首诗《书》作结。

书是我们永远的朋友

它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

书是我们的精神之树

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书中有人类无穷的财富

我们可以从中自由地汲取营养

书是人类发展的录像机

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前辈的足迹

书是知识和智慧的海洋

我们在书海的遨游中慢慢长大

书是你的、我的

书是人类永恒的朋友

(勉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6、作业:

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格式应有书名、人物形象、推荐理由)

(培养学生欣赏名著的能力,并把它形之于文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

三、精彩片段

师: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读书都有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如歌德说:“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高尔基说:“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生1: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生2:我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生3: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讲话。

生4:哥白尼说,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生5: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还奉劝人们“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

生6:我国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7: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生8:乌申斯基说,书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生9:我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书籍是建立在时间之海里的灯塔。

生10:读书是精神上的探索。

生11: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生12:读书能使你从无知的角落步入睿智的空间。

生13: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硕果,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和气质,使之高尚。

生14:爱读书就是用无聊的时间去换取快乐。

……

师: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学问的名人,都喜欢读书。他们从好书中获取知识,得到教益,受到启迪,进而对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呢?

生1:我知道囊萤映雪的故事。晋朝的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晚上,他把几十只萤火虫放在一只白绢口袋,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映雪的主人公是孙康,他也是家里贫穷,但他很好学,冬天,他发现大雪反射的光可以用来看书,经常利用有雪的晚上读书,经过苦读,终于成为饱学之士。

生2:我知道凿壁偷光的故事。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为了晚上能看书,他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生3:我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战国时的苏秦,他开始游说诸侯国,没有人愿意重用他,他回到家,受到家人的嘲笑,他发奋读书,他把头发绑在梁上,在困的时候就会拉动他的头发,还用锤刺他的大腿,经过一番苦读,他终于成功地游说了六过。合纵抗秦。

……

师:同学们课前作的准备可真不少,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现代的有没有?外国的有没有?

(学生对现代苦读的例子掌握不多,老师补充“鲁迅嚼辣椒驱寒”、“马克思翻阅资料15年写资本论”)

师:是好书师他们成为了不平凡的人。那什么是好书呢?

生1:能使使人受到教育的就是好书。

生2:对你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就是好书。

生3:名著。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今天老师想跟大家探讨的是关于名著的话题。毫无疑问名著是好书,名著是经得起时间筛选留下来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名著知识你们知多少?今天老师就来考考大家。下面进入抢答和必答环节。

……

(由于分组竞赛,学生回答问题很踊跃,课堂气氛很活跃,最后第三小组胜出。

《好读书,读好书》课件 例2

活动目标

1.认识读书的重要性,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了解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3.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读书观。

4.了解网上阅读的重要性。

5.通过学习和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的水平。

教学重点

1.认识读书的重要性,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通过朗读、阅读、写作、竞赛等一系列“好读 书,读好书”活动,提高文学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活动准备:

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查找相关的小故事。

根据班级人数随机分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阅读综合性学习四P127

一、 看名人怎样读书

二、 你说我说说读书

三、 “网上阅读“大家谈

四、 与书籍结伴而行

五、 阅读《参考资料》

第二环节:分组活动

一、 名言大家猜: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A.刘向 B. 韩愈 C.陈寿 D. 庄子

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

A.黄遵宪 B. 沈括 C. 蒲松龄 D.梁启超

3.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 ( )

A.福斯科洛 B.高尔基 C.罗曼罗兰 D.歌德

4.书本——它是未来的纲领。( )

A.列宁 B.马克思 C.赫尔岑 D.林德内

5.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 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 )

A.鲁迅 B.梁启超 C.赵树理 D.李大钊

6.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 )

A.李白 B.孔子 C.孟子 D.鹿善继

7.有些书是不该被人们忘却的,但不该被人们记住的书是没有的。( )

A.高尔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奥登 D.车尔尼雪夫斯基

名言积累:

1.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名人论读书: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李清照 的读书方法: 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作家大家猜:

第一位:普鲁斯特

他是一名法国作家

他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

最主要作品《追忆逝水年华》他的作品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并称为“风流喜剧”

第二位:歌德

他是一位德国诗人

他花了近60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长篇诗剧

他的代表作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青少年时代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劳》

第三位:普希金

他活了38年,出生于俄罗斯

他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造者

他为妻子与别人决斗身受重伤而死

著名诗歌《短剑》被与为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第四位:高尔基

他是一位伟大的苏联无产阶级作家

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 高尔 杰耶夫》

曾把自己比作“海燕”

代表作《母亲》《我的大学》

第五位:肖洛霍夫

他是一名苏联作家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

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第六位:福楼拜

他出生与法国

他是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左拉盛赞他是“新的艺术法典”的创立者

成名之作《包法利夫人》

三、读书故事大家说:

1.孙中山的读书故事: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从事革命活动时,得到了日本友人犬养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平日时相往来,无话不谈。一天两人又见面了,犬养毅问道:“我每次看望孙先生,谈不了几句,先生就要讲革命。先生于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呢?”

博览群书,确是中山先生的一大嗜好。他早年随兄长孙眉去檀香山上学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华盛顿 、林肯等几位美国著名总统的传记。回国后在 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专心致志攻读正课外,利用点滴时间,广泛涉猎中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的书籍,同学们赞赏他的见多识广,给他取了个“通天晓”的雅号。手不释卷啃面包。

四、你我说读书:

1. 你倾向于哪一种?

有人认 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而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时间筛 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他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读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名著为很多人反复阅读,一成为当代人共同的文化素养,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2. 你倾向于哪一种?

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鼓吹这种时尚的人认为,图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的好处多多.对这种风尚持批评态度的人不少,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学生,应该以读文为主,读图只能放在第二位;把大量时间耗在读图上,将造成全民阅读水平的低下,得不偿失.

五、你喜欢网上阅读吗?谈谈你 的看法?

第三环节:请写一篇关于读书的作文:

近十年的学习生活几乎天天与书籍打交道。拿起你的笔,写你读书的故事,让同学们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或者发表你对读书的独特感悟、体验和见解,与同学们交流。请以“好读书,读好书”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与阅读部分相照应的,主题内容是“好读书,读好书”。

针对这一主题,我本课的选题是《读好书吧,和平实的生活对话!──〈读者〉交流课》。

《课标》中在“综合性学习”部分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又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根据《课标》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提高对读书的认识,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力求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

2、认识到读书要有选择,提高对书籍的辨别能力,养成读书的良好趣味。

3、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方法。

4、学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的喜悦,共同提高读书水平。

5、写作关于读书的作文,口头发表关于读书的意见,能达到一定水平。

《好读书,读好书》课件 例3

【教学重点】

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获得审美体验,写作关于读书的作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自主组织活动,以多种方式交流展示读书体会,提高读书水平。

一、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次活动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和展示。

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利用多媒体)。

2、合作法──拓展资料,交流心得。

3、演示法──个别展示,丰富体验。

其中,演示法是本课最主要的方法。在课前大量资料积累准备的前提下,让学生以丰富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在初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重视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侧重经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使学生在平日学习任务重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种持续的阅读习惯,我选择了向学生推荐阅读刊物《读者》,并把它迁移到课堂上,其目的在于不仅要亲近文学大师,还要拓展视野,走近温情的生活。此种阅读习惯已经保持两年,借本次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之东风,我把本课定位于《读者》交流课,力求让学生在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中对读书有更深刻的认识。

2、学力培养: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3、指导方法:

课前积累和准备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次读书活动,我有序的指导学生:

⑴ 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⑵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⑶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⑷ 悬念法──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⑸ 感悟法──撷取要点,阐发感受。

4、同时也注意指导训练学生:

⑴ 学写读后感。

⑵ 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思路

1、课前准备:

⑴ 确定选题:

请学生从《读者》杂志中精选出深受喜爱的六个栏目,并分别拟题。

“文苑”──人间的诗意;

“原创精品”──心灵的日出;

“书摘”──文学的影像;

“人物”──历史的脊骨;;

“人生”──成长的岁月;

“话题”──人类的声音。

拟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文学情趣的过程。

⑵ 小组分工:

① 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大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

② 抽签决定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栏目的收集整理工作。

⑶ 活动内容:

① 组长负责自己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

② 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读书体会。

在文章形式上,可以写读书心得,改写,缩写,续写,仿写,剧本,精彩片段积累等等。

在展示形式上,可以朗读,朗诵,吟唱,表演等等。

③ 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好的作品参加课堂成果展示。

2、课堂内容:《读者》交流课。

⑴ 在选出一名主持人,和六名组长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汇报成果进行展示。(学生自行设计形式,内容丰富多彩。)

⑵ 教师适时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配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⑶ 教师总结评价:

读好书吧,和高尚的人对话;读好书吧,和平实的生活对话!

⑷ 布置作业:

整理读书心得。

四、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当然,我仅仅是针对自己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阅读习惯,有目的性的借这次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做一次《读者》交流课,有不当之处,恳请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以让它更趋系统化,更加完善!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3、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2、教学方法:

读、说、悟、品法。比较鉴赏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八年级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信息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映示桥梁图,介绍桥梁的基本型式(梁桥、拱桥、吊桥), 导入本文。

二、揭示课题,交代文体,点出其与记叙文的区别,并简介作者。

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文以介绍或解说事物与事理为目的,具有知识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达某种情感。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他主持设计了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工程。

三、展示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四、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否开篇就点题了呢?(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①、②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 第③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

明确: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关系:概括──具体。

4.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投影展示)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5.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吗?

明确:例子有赵州桥和卢沟桥。能否说明由学生自由发言。

五、精读课文,分析下列问题:

1.读4-7自然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展示表格)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作具体介绍。

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5.教师总结: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能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始终是围绕说明对象的特点来说明的。

6.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并分析"首先""其次""再次"和"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这些用语的条理性,简洁性。)

7.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六、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为了准确说明事物或事理,说明文非常讲究语言的准确性。本文中,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请学生完成练习四,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

七、课内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小桥"为题,写2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

板书设计:

旅人桥: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赵州桥:形式优美

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结构坚固

云南长虹大桥:世界最长 独拱石桥 历史悠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梳理

1. 本文共分几部分?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

2. 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有何特点?

3. 介绍桥的特点用了什么顺序?

4. 课文才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的特点?

二、小结全文

三、 分析课文层次特点

1. 根据课文1.2段,9、10段中句子和段落内容的关系,可以看出说明文段落大意有何特点?

明确:中心句

2. 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由总到分

四、 分析本文说明方法:

1. 举例子"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2. 列数字

3.作比较 打比方

4.作引用

五、 分析本文说明语言:

1. 简朴(精练)语句短明快,读来自然。

2. 用词准确严密

例:(1)桥 拱桥 石拱桥

(2)说"旅人桥"时用"可能"表估计,用'有记载"表 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程度。

(3)9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分条理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严密且又全面。

(4)生动且富有文采,恰当运用比喻、引用,必要时描写。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九年级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标签: 初中教案

推荐信息

  • 有关社区宣传工作总结的范文精选(20篇大全)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5:45:31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社区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作为社区工作者,应对的是众多的居民,接触的是居民大大小小最琐碎的事,我们的工作更有好处,也更重要。转眼到社区工作一年多了,在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待人接物上,还是在处理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上,xx城社区的前辈们

  • 有关转让合同范本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5:49:01

    转让方(甲方):_______________受让方(乙方):_______________转让方与受让方经过充分协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转让方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给受让方事宜,达成以下协议:一、转让方三人分别将其有限责任公司的______万元人民币股权转让给受让______方。二、受让方以

  • 关于敬老院活动策划书的范文大全(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5:50:31

    一、幼儿发展目标1.初步知道重阳节的基本习俗,愿意和老人一起欢度节日。2.激发幼儿尊老爱老的情感。二、活动准备礼物、幼儿手工作品、幼儿节目、和光荣院联系三、活动过程1.引出主题(1)老师引出重阳节主题师: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爷爷奶奶的节日。今天,我们小朋友到光

  • 关于节日演讲稿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5:56:0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二x班的xxx,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了解端午节来历,弘扬传统文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它是一个充满人伦关怀的

  • 部门个人工作总结赏析【20篇大全】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5:53:31

    财务部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在为全公司提供服务的同时,认真组织会计核算,规范各项财务基础工作。站在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的角度,以成本为中心、资金为纽带,不断提高财务服务质量。在今年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1】资金调控有序,合理控制集团总体资金规模由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不稳定,销售市场也变化不定,在油

  • 关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优秀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合集)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6:00:01

    初一已由小学生变成中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两方面都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同时初一刚刚开学,学生也面临着小学生到初中生角色的转换;面临着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作为新初一的班主任,我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好初中生活第一步,更要抓住时机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班集体。具体准备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做好思想工作

  • 有关客服工作总结的范文精选(20篇大全)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6:04:31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能够给我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自上月开始担任客服文员以来,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此对任职期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工作职责1、做好客服部的来电接听、访客的接待工作。2、协助其他部门做好部分文职工作,具体如下:(1)工资电话回访、培训电话回访;(2)文件的归档、转交、

  • 跟单员个人工作总结大全(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6:06:01

    在公司上层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同事们的热忱帮助下,本人认真学习和贯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熟悉公司的业务操作流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现就近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1】 成交中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2】 出口业务操作程序涉及部门多,手续灵活复杂.【3】 单证资料多.【4】 OEM 定单,数量大,待

  • 银行财务个人工作总结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6:05:31

    【 导语】熟悉业务,热爱本职工作,事业心强,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搞好总结的基础。《银行财务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篇一:经过XX年的岗位调整,我本人被聘任为“XX级执行会计师”,在新的岗位面前,我一再告戒自己尽快找准位置、进入角色,因为营业室不允许有无所事事的人

  • 有关施工合同的优秀范文赏析(14篇大全)

    范文大全时间:2023/2/24 16:08:01

    甲方(劳务发包方):乙方(劳务承包方):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合作的态度,按照《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在平等公正的情况下签定如下合同:一、 工程概况工程地址:工程名称:工程内容:二、承包价格1. 室内消火栓系统只按箱体数量计算,不计管道及配件等其他安装费用。具体单价如下:箱体规格:1600*700*240,